蜂窝夹芯板损伤检测:振型数据与方法研究

需积分: 10 1 下载量 11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55M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12年由张英杰、颜云辉、李永强和何永亮发表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科研成果,研究主题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结构健康监测。研究内容是基于振动模式数据对含有损伤的蜂窝夹芯板进行检测,主要探讨了三种不同的损伤识别方法:振型差值法、曲率模态法和高斯曲率模态法。"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蜂窝夹芯板的损伤检测,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的轻质结构材料。研究中采用了实际存在损伤的四边简支铝制蜂窝夹芯板作为实验样本,通过锤击法进行模态实验,获取了包含损伤信息的振动模式数据。 首先,研究中提到的振型差值法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当蜂窝夹芯板存在损伤时,其振动特性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损伤位置,振型的差异尤为显著。通过对未损伤和损伤状态下蜂窝夹芯板振型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准确定位损伤位置。此外,一旦损伤位置确定,还可以利用这些差值信息来评估损伤的严重程度。 其次,曲率模态和高斯曲率模态是另外两种损伤识别方法。曲率模态是指结构振动模态的局部曲率变化,而高斯曲率模态则涉及到更复杂的几何特征。这两种方法在处理复杂结构的损伤检测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尤其是在面对非线性或分布式损伤时,可能比振型差值法更具优势。 实验结果显示,这三种方法在识别不同位置和程度的损伤方面都显示出了有效性和可行性。然而,具体哪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更为优越,可能需要根据损伤类型、结构特性以及测量条件综合考虑。 论文的发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资助,展示了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作者简介部分提供了研究团队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地位,这有助于读者理解研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这篇研究为结构健康监测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振动数据的有效损伤识别策略,对于预防和控制结构失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优化这些方法,未来可能能够实现更加精确和实时的结构损伤检测,从而保障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