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详解:分割与层次聚类

需积分: 49 0 下载量 1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5 收藏 2.06M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包括聚类的类型,如分割聚类和层次聚类,并探讨了聚类分析在大数据和算法领域的应用及其质量评价标准。"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一个核心的技术,旨在发现数据中的自然分组或簇,使得同一簇内的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不同簇之间的对象则尽可能地不同。这种无监督学习方法不需要预先定义类别,可以用于理解、概括数据,也可作为其他分析技术(如回归、主成分分析、分类和关联分析)的预处理步骤。 1. 分割聚类(Partitional Clustering) 分割聚类方法将数据集划分为互不重叠的子集,每个数据对象仅属于一个子集。常见的分割聚类算法有K-means和K-modes等,它们通过迭代优化过程来确定最佳的簇划分。K-means通过最小化簇内平方误差和来确定簇中心,而K-modes则适用于类别属性的数据。 2.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层次聚类生成一系列嵌套的簇,形成一个树状结构,称为聚类树或谱系图。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凝聚型(Agglomerative)和分裂型(Divisive)。凝聚型是从单个对象开始逐渐合并成更大的簇,而分裂型则是从整个数据集开始不断分裂成较小的簇。Dendrogram是层次聚类的重要可视化工具。 3. 基于密度的聚类 这种聚类方法关注的是数据点的相对密度,例如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它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且对噪声和异常值有较好的鲁棒性。DBSCAN通过检查数据点周围邻域内的点密度来决定是否形成簇。 聚类分析的质量评价标准通常涉及簇内相似性和簇间相似性的度量。簇内相似性越高,簇间相似性越低,聚类效果越好。距离函数是衡量相似性的重要工具,可以根据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如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余弦相似度等。此外,变量的权重也可能根据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评估聚类质量时,除了客观的数学指标,用户满意度也是关键因素。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领域知识和业务需求来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满足实际需求。例如,在市场细分中,一个有效的聚类应能反映出消费者行为的明显差异;在生物信息学中,聚类可能帮助识别具有相似功能的基因群。 聚类分析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揭示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模式和结构,对于理解和概括数据,以及提高其他分析方法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选择合适的聚类方法和参数调整,以及合理评估聚类质量,是确保有效分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