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协议详解:信元结构、交换过程与业务类型

需积分: 12 5 下载量 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1 收藏 564KB PDF 举报
本资源详细介绍了ATM协议技术与标准,涵盖了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通信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特性。ATM是一种早期的宽带网络技术,它结合了电路交换的实时性和分组交换的灵活性。 第1章阐述了ATM的基本概念,区分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差异,强调了ATM交换的优势,如其面向连接、固定长度信元和高效的统计复用机制。 第2章深入探讨了ATM技术的核心要素,包括信元结构,即固定大小的53字节单元用于数据传输;虚连接,这是一种逻辑上的连接,确保数据按预定路径传递;以及ATM地址,用于唯一标识网络中的节点和信元流。 第3章分析了ATM协议栈,从分层结构出发,讲解了物理层、ATM层和ATM适配层的功能。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ATM层处理信元的交换,而ATM适配层则负责在不同速率的接口之间进行数据转换。 第4章讨论了各种ATM业务类型,包括CBR(Constant Bit Rate,恒定比特率)、rt-VBR(real-time Variable Bit Rate,实时可变比特率)、nrt-VBR(non-real-time Variable Bit Rate,非实时可变比特率)、UBR(Unsolicited Bit Rate,突发比特率)和ABR(Adaptive Bit Rate,自适应比特率),这些业务类型反映了ATM网络对不同类型数据流的支持。 第5章重点讲述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强调了ATM网络拥塞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漏桶算法的应用。通过漏桶算法,ATM网络能够平衡信元的发送速率,防止拥塞。此外,还分析了IP业务在ATM中的表现,如ping和ftp服务的信元跟踪,以及不同流控算法如GCRA、一级和二级漏桶算法。 第6章介绍了IPOA协议和RFC1483,IPOA是Inter-Protocol Operations Abstraction,提供协议间操作的抽象,而RFC1483是关于ATM适配层的规范,定义了如何在ATM网络中支持不同类型的业务。 第7章聚焦于ATM信令,包括ILMI(Integrated Link Management Interface)的基本概念和UNI(User Network Interface)信令,这些信令在ATM网络中用于连接建立、维护和释放等操作。 本资源为工程师和合作方提供了全面理解ATM协议及其在实际网络应用中的关键原理和技术细节的宝贵资料,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应用都有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