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射信道的非视距LTE频率定位算法:BP神经网络与LS优化

1 下载量 12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31 收藏 415KB PDF 举报
非视距传播下LTE的频率定位算法是一种针对移动通信网络在非直线视距环境中的定位策略。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道传输模型来估计路径损耗,进而推断移动台(MS)与基站(BS)之间的距离。首先,通过单次反射信道模型计算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即路径损耗,这涉及到频率特性,因为不同频率的信号在介质中衰减程度可能不同。 路径损耗的计算为后续定位提供了基础,但实际环境中存在非线性效应和多径传播引起的NLOS(非直线视距)误差。为减小这些误差,算法引入了BP神经网络进行修正。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型的深度学习模型,它能够学习并拟合复杂的映射关系,以提高定位精度。 接着,利用最小二乘LS(Least Squares)定位算法进一步优化定位结果。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拟合方法,通过最小化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平方误差来求解未知参数,适用于解决多个测量值与多个未知参数之间的线性或近似线性关系问题。 算法的优势在于其成本效益高,无需对移动终端和基站硬件进行大规模改动,只需要基本的功率测量参数,如接收信号强度(RSRP)和发射功率。载波中心频率的选择对定位精度也有影响,例如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是2.5G或3G的2000MHz作为中心频率,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频段。 在基于神经网络的部分,图1可能展示了BP神经网络的结构或者训练过程,通过网络的学习能力,优化频率测量数据,提高定位的精度和鲁棒性。神经网络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减少NLOS误差的影响,从而在非视距传播条件下实现更准确的移动台定位。 仿真结果显示,这种基于频率的定位算法在非视距环境下表现优异,定位精度高,适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网络的部署。然而,与TOA、TDOA、AOA等传统定位方法相比,它在同步需求和硬件成本方面可能存在优势,但也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受到多径传播和信号干扰的影响。这种算法提供了一个实用且经济的解决方案,对于优化无线网络的定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