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数据库:革新与兼容并存

需积分: 19 0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7 收藏 589KB PDF 举报
对象关系数据库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结合了关系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编程思想,旨在克服传统关系数据库在处理复杂数据类型和功能上的局限性。关系数据模型以其简洁的表结构和适用于常规事务处理的优点而广受欢迎,如银行、票务、酒店预订等领域。然而,当面临多媒体、网络和移动对象数据管理时,其数据类型不足、操作限制以及缺乏系统唯一标识符等问题逐渐显现。 数据类型不足是主要问题之一,关系模型无法支持复杂的不受INF(Information Flow)限制的数据类型,这对新兴应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复杂数据的处理需要高级编程语言的支持,而关系模型的限制使得编写在C++或Java等语言中的程序难以有效地访问数据库。 关系模型的主键基于属性值,这对于数据间的导航作用有限,尤其在面对结构复杂、相互关联紧密的新型数据时。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被引入数据库设计,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数据组织形式和处理模式。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OODBS)直接将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持久化,实现全面的复杂数据管理,而对象关系数据库(Object-Relational Database,ORDB)则是通过在关系模型基础上进行对象化扩展,允许复杂类型数据的集成。 在90年代初,关于是否应优先发展面向对象数据库还是对象关系数据库的学术讨论虽然激烈,但最终并未形成像70年代围绕格式化数据库(层次和网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之争那样的长期争论。业界倾向于更快地接受融合两者优点的解决方案,这可能是由于复杂数据需求的增长、技术成熟度提高以及对现有技术改良的共识。 对象关系数据库的出现是对传统关系模型的一种改进,它试图在保持数据结构简洁的同时,增强对复杂数据和面向对象编程的兼容性,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数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方法都在不断发展和演进,共同推动着数据库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