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计算机组成原理:缓冲区溢出攻击实战指南
需积分: 5 18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3
收藏 16KB MD 举报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反汇编实验(3)中,主要关注的是缓冲区溢出攻击,这是一种常见的安全漏洞,通常出现在程序设计时未能正确管理输入数据导致的内存访问错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IA-32架构的函数调用规则和栈结构,来演示如何利用这种漏洞改变程序的运行内存映像,实现非预期的控制转移。
实验内容分为五个阶段:Smoke(级别0)、Fizz(级别1)、Bang(级别2)、Boom(级别3)和Nitro(级别4)。每个阶段的难度逐渐增加,从简单的填充溢出(Smoke)开始,到复杂环境下执行恶意代码(Nitro)。实验的核心是使用C语言编写攻击代码,并在Linux环境下进行操作。
前置指令包括导航到实验目录,使用`objdump`命令获取目标程序(如bufbomb)的反汇编代码,并将其保存为`.s`文件。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个名为`makecookie2212080063`的辅助脚本,以及`attack5.txt`中的攻击数据,可能需要先转换为二进制或十六进制格式。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 首先,解压实验提供的`buflab-handout.zip`文件到工作目录。
2. 使用`objdump -d`命令将`bufbomb`可执行文件反汇编成`bufbomb.s`文件,这个过程有助于理解程序的内部逻辑和内存访问模式。
3. 对于实验中提到的`bufbomb.txt`文件,虽然压缩包中已提供,但建议在本地环境中重新生成,以确保生成的代码与实际环境相匹配。
4. 编写并编译针对不同级别的攻击代码,如`bang_qbw.s`,使用`gcc -m32`编译选项,因为实验指定为IA-32架构。
5. 使用`objdump -d`分析编译后的可执行文件`bang_qbw.o`,了解溢出攻击点。
6. 最后,通过管道操作将攻击数据转换为正确的格式(如十六进制或原始二进制),然后使用修改后的`bufbomb`执行,观察并分析结果,尝试达到实验目标——修改内存并执行未授权的操作。
这个实验不仅涉及底层的程序剖析和内存管理,还包含了一定的安全编程实践,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掌握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原理和防范措施。完成这些步骤后,参与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构造和防御此类攻击,从而提升其在安全领域的能力。
263 浏览量
2022-08-08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hamawari
- 粉丝: 463
- 资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