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Cu(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抗菌活性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6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719KB PDF 举报
"喹诺酮类Cu(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抗菌活性的研究论文" 这篇2009年的论文主要探讨了喹诺酮类铜(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其抗菌活性之间的关系。喹诺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而配合物是将喹诺酮与金属离子如铜(Ⅱ)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这种结合可能改变药物的性质,影响其生物活性。 论文中提到了六个具体的配合物,它们分别是:Cu(oxo)(phen)Cl、Cu(oxo)(bipy)Cl、Cu(ppa)(bipy)Cl、Cu(ppa)(phen)Cl、Cu(pr-norf)(bipy)Cl和Cu(pr-norf)(phen)Cl。研究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方法,在B3LYP/LanL2DZ计算水平上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这种方法允许科学家们预测分子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从而理解其化学行为。 通过分析得到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参数,研究发现喹诺酮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主要涉及DNA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与配合物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之间的电子转移。这意味着在与DNA结合时,电子(或电子云)从DNA的HOMO转移到配合物的LUMO。此外,论文指出,共轭的N-N杂环配体在DNA的碱基对之间插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铜(Ⅱ)离子与DNA形成了配位键。 进一步的讨论集中在配合物的LUMO能量和前线轨道能级差(ΔE)对抗菌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LUMO的能量升高和ΔE的减小都能提高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这表明,优化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可以有效地增强其对抗细菌的能力。 论文的关键词包括喹诺酮、药物配合物、密度泛函法和抗菌活性,表明该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喹诺酮类配合物如何通过电子结构的调整来提升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特别是作为抗菌药物的效果。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揭示了喹诺酮类铜(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抗菌活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为设计更有效的抗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了量子化学计算在药物设计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