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片选逻辑详解与SRAM设计示例

需积分: 42 14 下载量 8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9 收藏 2.1MB PDF 举报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中,理解各芯片片选线的有效逻辑是关键知识点。在构建大规模存储器系统时,如SRAM,需要正确配置多片芯片以达到所需容量。例如,使用16K/16K的SRAM芯片组成16K×16bit的存储器,需要4片芯片,每片负责一部分存储空间。在设计中,通过片选线(如CS)进行单片或多片的选择,确保地址的正确寻址。 (1)有效的片选逻辑意味着所有芯片的片选线CS0、CS1、CS2、CS3共享一个公共控制信号CS。这样,当CS置高时,只有对应的芯片才会被选中,其他芯片保持非选中状态。这是实现多片SRAM并行读写的基本逻辑,确保了数据在各个芯片间的独立访问。 (2)在画出的连接图中,每个4K×16bit的SRAM芯片都有自己的地址线(D7~D0),数据线(D3~D0),以及控制信号(如写使能WE)。地址线用于指定存储单元的地址,数据线用于数据传输,而控制信号则用于启动或停止数据传输。 对于4K×16bit SRAM构成的16K×16bit SRAM,虽然芯片数量减少了,但片选逻辑不变,仍然需要4片。不同编号的SRAM芯片通过其特定的地址空间映射到整个16K×16bit的存储区域。 理解这个逻辑对于设计高效的内存系统至关重要,它不仅涉及到硬件层面的电路设计,还与软件编程密切相关。编程时,程序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正确的地址偏移和片选信号来访问不同的芯片,同时也要确保在处理多片内存时的并发性和一致性。 冯·诺依曼模型在这种设计中扮演了基础角色,存储程序原则要求硬件具备足够的地址空间管理能力,而软件则需要编写能够适配这种架构的程序。通过遵循存储程序原理,可以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灵活处理复杂的任务,同时保证了程序的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 掌握各芯片片选线的有效逻辑,不仅有助于理解计算机内存系统的构建原理,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解这个概念对于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特别是涉及硬件设计、系统结构和程序执行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