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与教育选择:心理双性化的影响

需积分: 12 0 下载量 6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338KB PDF 举报
"这篇学术论文探讨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教育系统中的影响以及心理双性化可能带来的改变。作者Vonda O. Long指出,美国公立学校存在历史性的性别差异,小学阶段女性教师比例过重。这可能对美国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并持续强化性别刻板的角色分配模式。文章提出,心理上具有双性特质的个体比起典型男性或女性可能更倾向于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教学级别,而不受其被视为更适合某性别的刻板印象限制。通过对华盛顿州立大学预科教师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女性特质的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小学教学,而具有男性特质的男性则更倾向于选择中学教学。相比之下,心理双性化的预科教师在选择教学级别时较少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篇论文《结束我们学校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延续:心理双性化的可能后果》揭示了一个关键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即学校环境中的性别分化如何塑造学生的性别角色认知。文章指出,尽管时间已至1982年,但美国公立学校的师资配置依然沿袭着历史上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师主要由女性构成。这种现象可能无意间强化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刻板定义。 作者Vonda O. Long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心理双性化——个体同时具备传统意义上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可能有助于打破这种性别角色的固化。双性化个体在选择教学职业时可能更多地依据个人兴趣而非传统的性别期望。通过对预科教师的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性别特质鲜明的个体(女性特质的女性和男性特质的男性)更可能选择与他们性别相符的教学层次,而心理双性化的个体则展现出更强的自我决定性,他们的选择较少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约束。 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教育领域内重视性别平等,鼓励个体按照个人才能和兴趣发展,而非受制于传统的性别角色预期。通过培养心理双性化的观念,我们或许可以推动教育系统更加包容和多元,从而终止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传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