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博弈:从心理到经济行为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2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190KB PDF 举报
"这篇文档是《经济人的心理博弈-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的贡献与挑战》一文,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发表,作者彭凯平探讨了社会心理学如何影响并挑战经济学的传统理论,尤其是关于经济人的理性假设。文章指出,社会心理学的多个领域,如动机、信息加工、态度变化、印象管理、承诺、认知不协调、后悔、社会关系、价值观和文化等,都对经济行为有深远影响。同时,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如价值、效用、选择、产权等,本质上是心理现象。作者强调,过去对非理性决策的理解往往忽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经济学应更多借鉴社会心理学,理解人性、人心、人情和人欲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日益增多,心理学家如丹尼尔·卡尼曼的贡献也获得了经济学界的认可。文章还提到了对传统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挑战,即人们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社会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揭示了个体在经济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动因。心理学的研究挑战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即个体行为总是以最大化经济利益为目标。实际上,人的决策过程受到动机、情感、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传统的经济模型中往往被忽视。例如,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调整信念以减少不适感,这在经济决策中可能导致非最优选择。同样,社会关系和承诺可能影响个体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导致他们继续投入资源以避免后悔。 此外,文章提到,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比如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面对风险时的决策偏差,这一理论对理解市场行为和消费者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进展表明,经济学理论需要更全面地考虑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包括情感、社会互动和文化因素,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彭凯平的观点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心理学的洞见融入经济学分析,以提升经济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