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断实现机制深度解析:源代码剖析与关键技术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15 6 下载量 8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收藏 1.37MB DOC 举报
中断是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通信的一种基本方式,它允许处理器在执行其他任务时暂时挂起并处理来自外部设备或其他系统组件的请求。在Linux操作系统中,中断实现机制尤为重要,因为它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本文档将深入探讨基于Linux 0.11m内核的中断实现机制,通过对源代码的详细分析来揭示其工作原理。 首先,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底层知识,包括中断管理的基本概念、算法和数据结构。学生需要理解中断如何在硬件层面触发,以及操作系统如何捕获、处理这些中断,从而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分析代码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清晰、兼容和可移植性在软件设计中的核心价值。 在具体任务方面,学生需要定位到Linux系统中负责中断处理的源代码位置,并研究关键头文件,如`arch/i386/entry/syscalls.S`或`include/asm-generic/interrupt.h`。他们需解析数据结构,比如中断处理表(Interrupt Descriptor Table, IDT)和中断向量表(Interrupt Vector Table, IVT),理解它们在中断处理流程中的作用。同时,要分析中断服务子系统中的主要函数,绘制函数间的调用关系图或程序流程图,以便于理解中断处理的执行路径。 对于可独立测试的模块,学生应进行实际测试并记录运行结果,这有助于验证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契合度。最后,实验心得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总结整个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论文编写方面,要求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包括格式化、章节结构(如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等)、参考文献的引用等。整个设计过程不仅关注技术实现,还考察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和论文写作能力。 课程设计的进度安排细致周到,包括查阅资料、源代码分析、论文撰写等多个阶段,体现出教学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评价标准涵盖了态度、出勤、任务完成质量、创新性、论文表达等多个维度,确保了学生全面学习和成长。 这份文档详细介绍了Linux操作系统中断实现机制的研究方法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和实践操作系统底层工作的宝贵资源。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的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深化对中断管理的理解,还能提升自己的编程和问题解决能力。
2014-08-29 上传
【摘要】本文详解了 Linux 内核的中断实现机制。首先介绍了中断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分 析了面向对象的 Linux 中断的组织形式、三种主要数据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随后介绍了 Linux 处理异常和中断的基本流程,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断处理的详细流程, 包括保存现场、 中断处理、中断退出时的软中断执行及中断返回时的进程切换等问题。最后介绍了中断相关 的 API,包括中断注册和释放、中断关闭和使能、如何编写中断 ISR、共享中断、中断上下 文中断状态等。 【关键字】中断,异常,hw_interrupt_type,irq_desc_t,irqaction,asm_do_IRQ,软中断, 进程切换,中断注册释放 request_irq,free_irq,共享中断,可重入,中断上下文 1 中断概述 1.1 为什么需要中断? 处理器的速度跟外围硬件设备的速度往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如果内核采取让处理器 向硬件发出一个请求,然后专门等待回应的办法,显然差强人意。既然硬件的响应这么慢, 那么内核就应该在此期间处理其他事务,等到硬件真正完成了请求的操作之后,再回过头来 对它进行处理。想要实现这种功能,轮询(polling)可能会是一种解决办法。可以让内核定期 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查询, 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 不过这种方法很可能会让内核做不少无用功, 因为无论硬件设备是正在忙碌着完成任务还是已经大功告成,轮询总会周期性地重复执行。 更好的办法是由我们来提供一种机制,让硬件在需要的时候再向内核发出信号(变内核主动 为硬件主动)。这就是中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