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院软件工程作业解析与答案

需积分: 5 5 下载量 6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1 收藏 167KB DOC 举报
"网络学院软件工程作业1+参考答案" 这篇内容涉及到的是软件工程领域中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OOP)是一种编程范型,它基于“对象”的概念,强调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的封装。 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对象是OOP的基本单位,它由一组数据(属性/属性⑤)和一组操作(行为/操作③)组成。对象的状态可以通过操作进行改变,而这些操作的调用是通过消息(接口/消息②)传递的。例如,一个对象可以有属性"颜色"和操作"改变颜色",当发送"改变颜色"的消息给对象时,对象的状态(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一个对象未被显式引用,它可能会被设置为默认状态或被自动管理(如垃圾回收)。 2. 类的定义与作用: - 类可以被视为一个抽象数据类型的实现,更准确地说,它是某个概念(概念②)的模型。类是一个单一的语义单元,它的用户可以通过类的接口(界面①)进行操作。类的定义包括数据成员(数据④)和方法(操作①),其中数据成员描述对象的状态,方法描述对象的行为。类的实现可能包括对其他类的实例,这些实例可以被控制地(可有控制地②)访问,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 3. 面向对象方法——OMT(Object Model Technique): - OMT是由Rumbaugh等人提出的面向对象方法,它使用三个模型来描述系统: - 第一个模型是对象模型(对象模型⑦),它描述系统的静态结构,包括对象、类、属性、操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 第二个模型是动态模型(动态模型⑥),它揭示系统的控制逻辑和时间顺序,如对象的交互和状态变化。动态模型包括交互图(交互③)和状态图(状态图⑥⑥),前者展示不同对象间的交互行为,后者描绘特定场景下的对象状态变迁。 - 第三个模型是功能模型(功能模型②),它关注数据的处理和传输,通常通过数据流图来表示。 以上内容涵盖了软件工程中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对象、类、接口、消息传递、类的属性和操作、以及OMT方法中的三个模型。这些都是理解和设计复杂软件系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