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米堆模型的随机倒塌临界行为及其幂律特性
需积分: 9 6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01KB PDF 举报
二维米堆模型中的自组织临界行为是一篇发表于2008年10月的自然科学论文,由孙红章、苏向英和汤正新三位作者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该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具有随机倒塌过程的二维米堆模型,这是一种模仿真实世界中颗粒堆积行为的抽象数学模型。研究者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观察了系统从非平衡状态过渡到临界状态的过程,发现雪崩大小的概率分布遵循幂律,即临界雪崩指数分别为T1 = 1.26±0.01, T2 = 1.42±0.02, 和 Ta = 1.30±0.01。这些指数与BTW沙堆模型(Bak-Tang-Wiesenfeld)的雪崩指数不同,这表明这两种模型属于不同的普适类别。
BTW沙堆模型是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标志性模型,它提出了一种系统无需外部调节即可自我组织到达临界状态的概念,微小扰动可引发大规模的动力学事件。然而,实际的沙堆行为往往表现出复杂的振荡模式,而非幂律分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5年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著名的米堆实验,通过使用长颗粒的米粒而非沙粒,发现了自组织临界行为的存在。这一实验验证了在特定条件下,颗粒堆积系统可以展现自组织临界性。
二维米堆模型在此背景下被设计,与BTW沙堆模型有所区别,后者倒塌过程是确定性的,且存在固定临界高度。而二维米堆模型则引入了随机倒塌过程,这使得模型更加复杂,能更好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不规则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人员能够深入理解不同堆积系统的行为特性和自组织临界的多样性。
这篇论文不仅提供了对二维米堆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还为理解自组织临界行为在不同堆积系统中的表现提供了新的见解。它对于理论物理、复杂系统动力学以及颗粒堆积系统的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这也提示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因为理论模型必须与现实世界的物理现象保持一致,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2021-06-13 上传
2021-05-19 上传
2021-05-20 上传
2021-05-12 上传
2021-04-22 上传
2021-05-24 上传
2021-05-26 上传
2009-03-19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weixin_38690739
- 粉丝: 10
- 资源: 970
最新资源
- Android圆角进度条控件的设计与应用
- mui框架实现带侧边栏的响应式布局
- Android仿知乎横线直线进度条实现教程
- SSM选课系统实现:Spring+SpringMVC+MyBatis源码剖析
- 使用JavaScript开发的流星待办事项应用
- Google Code Jam 2015竞赛回顾与Java编程实践
- Angular 2与NW.js集成:通过Webpack和Gulp构建环境详解
- OneDayTripPlanner:数字化城市旅游活动规划助手
- TinySTM 轻量级原子操作库的详细介绍与安装指南
- 模拟PHP序列化:JavaScript实现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技术
- ***进销存系统全面功能介绍与开发指南
- 掌握Clojure命名空间的正确重新加载技巧
- 免费获取VMD模态分解Matlab源代码与案例数据
- BuglyEasyToUnity最新更新优化:简化Unity开发者接入流程
- Android学生俱乐部项目任务2解析与实践
- 掌握Elixir语言构建高效分布式网络爬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