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声显微成像技术:进展、应用与多模态未来

5 下载量 1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收藏 21.93MB PDF 举报
光声显微成像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近年来,光声显微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成像手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项技术巧妙地结合了光学和声学的优势,利用光学吸收差异实现高对比度和深度成像,显著超越了传统纯光学显微镜的局限。光声显微成像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光照射样品,当光被特定组织吸收或散射后,产生的热量引起局部温度上升,进而引发声波。这些声波随后被检测并转化为图像,提供了从微观的声学分辨率到宏观的光学分辨率的多尺度成像能力。 在技术发展上,光声显微成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它从单纯的吸收结构成像发展到能够反映功能性的多参量成像,这意味着通过测量不同的物理参数,如吸收系数、散射强度等,可以获取更丰富的生物信息。其次,传统的依赖于内源性吸收体(如血红蛋白)的成像方式逐渐被外源性对比剂(如染料或造影剂)所取代,这提高了成像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此外,技术进步使得全光学激发与探测成为可能,减少了对外部设备(如超声换能器)的依赖,进一步提升了成像的精确性和效率。 光声显微成像还发展出了多种结合模式,包括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荧光成像、双光子成像和二次谐波成像等,形成了多模态的成像体系。这种融合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同一图像中同时观察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极大地扩展了成像的深度和细节,有助于揭示复杂的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关系。 在实际应用方面,光声显微成像已经在多个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在血管生物学中,它被用于血管的结构分析和功能评估;在肿瘤学中,由于其对微血管新生和肿瘤内部结构的敏感性,成为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控的重要工具;神经学领域,光声显微成像可用于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研究;眼科领域,对于眼底病变的检测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皮肤学中,它可以非侵入式地观察皮肤表层及深层结构,对皮肤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帮助。 光声显微成像技术凭借其独特的成像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在医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我们有理由期待这项技术在未来将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