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详解:从PROM到FPGA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20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1.23MB PDF 举报
"本章介绍了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主要类型,包括FPLA、PAL、GAL、EPLD和CPLD。PLD是一种既可以按照通用标准生产,又能由用户通过编程自定义逻辑功能的数字集成电路。章节详细讲述了各种类型的PLD的特点和结构,如FPLA的组合和时序电路结构,PAL的可编程'与'阵列和固定'或'阵列,GAL的可编程输出电路以及EPLD和CPLD的增强功能和更高的集成度。" 在数字集成电路领域,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主要分为两类:通用型和专用型。PLD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它们在生产时是作为通用器件制造的,但其实际逻辑功能是由用户通过编程来确定的,这种灵活性使得PLD在设计复杂数字系统时具有极大的优势。 PLD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早期的PROM开始,经过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PLA)、可编程逻辑阵列(PAL)、通用阵列逻辑(GAL)、可擦除的可编程逻辑器件(EPLD)到复杂的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最后到现代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每个阶段的进化都带来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更灵活的设计选项。 FPLA是一种能够实现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通用形式的器件,它的结构由输入和输出部分组成,允许用户定制逻辑路径。PAL则进一步细分,由可编程的“与”阵列、固定的“或”阵列和输出电路构成,其中的编程通常通过熔丝烧断来实现。 GAL是PAL的升级版,它引入了可编程输出逻辑电路(OLMC),采用E2CMOS技术,使得器件在编程后还能进行修改,例如GAL16V8。EPLD在结构上类似PAL,但增加了OLMC,并采用了EPROM工艺,这提高了器件的集成度,允许更多的逻辑门数量。 CPLD,如ispLSI1032,采用了全局布线块(GLB)等高级结构,提供更高的并行处理能力和更复杂的逻辑功能。这些器件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进步,使设计师能够快速原型化和定制复杂数字系统,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 PLD家族的各个成员各有特点,适应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数字系统设计需求,从简单的逻辑功能到复杂的嵌入式系统,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PLD将继续在电子设计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创新并满足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