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驱动的高校抗震防灾规划:空间布局与策略研究

需积分: 6 0 下载量 13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439KB PDF 举报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地震灾害频发,高校作为开放空间众多的公共场所,其抗震防灾性能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标题《高校校园的抗震防灾性规划——基于GIS的空间格局研究》(发表于2012年的《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第2期)指出,作者歼珊朴永吉和刘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他们提出了“防灾校园”这一概念,强调了在地震灾害中,高校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他们将人类在地震中的避难行为心理特征纳入考量,这涉及到对人群疏散、心理承受能力和避难设施需求的理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一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他们对山东农业大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五个关键方面: 1. 建筑分布:分析校园内不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其在灾害中的潜在风险,确保关键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和宿舍区的安全布局。 2. 人口分布:评估人口密集区域的疏散策略,优化疏散路线以减少拥挤和混乱,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 3. 避难场地服务半径分析:通过GIS技术确定各类避难场地的服务范围,确保每个区域内的居民都能在灾难发生后迅速到达安全地带。 4. 基础设施配置:评估学校现有的基础设施如应急设施、通信系统和医疗资源是否足够应对地震,以及如何进行必要的增补或优化。 5. 最优避难路径选择:通过模拟和优化算法,设计出在地震发生时师生的最佳疏散路径,降低潜在危险并提高疏散效率。 在这五方面的研究基础上,作者提供了具体的规划改造建议和策略,旨在提升山东农业大学乃至其他高校的抗震防灾能力,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防灾型校园环境。通过这样的科学规划,可以为高校校园在自然灾害面前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校园功能的正常运行。 这篇论文不仅关注了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应用,为高校抗震防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抗震防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