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P块传输控制性用法详解:Block2在请求中的关键作用

需积分: 50 4 下载量 6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1.82MB PPT 举报
CoAP (Constrained Application Protocol) 是一种轻量级的互联网协议,特别适合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为了处理大型资源的传输,RFC7959定义了CoAP的块传输规范,允许在单个CoAP数据包无法承载完整资源时进行分块传输。这种设计是为了应对CoAP基于UDP的限制,因为UDP的最大传输数据报长度只有64KB,不足以支持大文件的传输,如FW升级,除非有特定的应用层解决方案。 块传输机制在CoAP中分为两个阶段:Block1和Block2分别用于Request和Response中的资源呈现。Block1在请求中表示请求的资源呈现部分的块位置,而Block2则在响应中指示已经接收的块及其后续块的信息。Block2的控制性用法尤其重要,它包括三个字段: 1. NUM(Number):表示在期望的响应中应该传输的块号,是一个从0开始的块序列号。 2. M(More):当NUM为0时,M用来表示是否还有更多块,若M不为0,则表示客户端需要继续接收后续块。 3. SZX(Size Extension):块大小,取值范围0-6,对应的实际块大小是2^(4+SZX),即16到1024字节。当NUM非0时,SZX通常取自上一个接收到的响应中的数值,表明客户端希望保持的块大小一致性。 在描述性用法中,客户端可以通过在请求中携带Block2(NUM:0, M:0, SZX:期望值),向服务器指定期望的块大小,以便于服务器根据这些参数来组织资源的传输。然而,在控制性用法中,当客户端收到带有Block2的响应时,如果M为非0,客户端需要按照响应中的指示继续发送请求以获取后续块,直到M变为0,表明所有块已接收完毕。 举例来说,Example-1展示了Block2在请求连续块传输中的交互过程,而Example-2则展示了客户端如何通过Block2指示服务器期望的块大小。这种块传输机制的设计考虑了网络环境的约束,有效地解决了在资源过大无法一次性传输的问题,提高了CoAP在物联网场景下的通信效率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