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数据链路层:以太网MAC报文格式与MAC地址表

下载需积分: 38 | DOCX格式 | 1.32MB | 更新于2024-09-01 | 122 浏览量 | 35 下载量 举报
收藏
"北航计网课实验2-数据链路层实验,涉及802.3和ETHERNETII帧结构、交换机MAC地址表解析、MAC地址学习机制验证以及VLAN对冲突域和广播域的影响。" 实验二数据链路层主要探讨了以太网帧的结构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根据802.3和ETHERNETII标准,以太网帧由前导符(7字节)、起始符(1字节)、目的MAC地址(6字节)、源MAC地址(6字节)、类型(2字节)、数据字段(46-1500字节)以及帧校验序列(FCS,4字节)组成。在实验中提到,抓包截获的报文可能不包含前同步码和帧开始界定符,因为这些字段主要用于接收端同步和帧定位,在传输过程中已发挥作用,因此通常不会在捕获的数据中体现。 交换机的MAC地址表包含了MACADDR、VLANID、STATE、PORTINDEX和AGINGTIME等字段。MACADDR是连接到交换机端口的设备的MAC地址;VLANID表示MAC地址对应所在的VLAN;STATE的LEARNED状态表示MAC地址是通过学习数据帧的源MAC地址获得的;PORTINDEX标识该MAC地址所在端口;AGINGTIME是信息老化时间,当此时间内未收到相应MAC地址的信息,该条目将被自动删除。 实验无法直接证明MAC地址表的学习源自数据帧的源MAC地址,而非目的MAC地址。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首先,取消MAC地址学习,然后在PCA上通过Wireshark和交换机的超级终端进行ping操作。通过观察交换机的MAC地址表和Wireshark的捕包结果,发现只有PCA的MAC表项,而PCB的MAC表项不存在,这表明MAC地址表确实通过源MAC地址学习。 在VLAN实验中,未配置VLAN时,所有端口属于同一个冲突域和广播域,即Ethernet1/0/1、Ethernet1/0/2、Ethernet1/0/23和Ethernet1/0/24。配置VLAN后,虽然端口数量不变,但每个端口将分别属于不同的冲突域,广播域则由VLAN划分,不再涵盖所有端口。这意味着VLAN可以有效隔离冲突域,减少广播风暴,并提高网络性能。 总结来说,这个实验深入探讨了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概念,包括以太网帧的结构、交换机MAC地址表的动态学习过程以及VLAN在划分冲突域和广播域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