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缓冲区溢出改写函数返回地址:原理与案例分析

需积分: 49 50 下载量 16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3.53MB PDF 举报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修改函数返回地址的逆变器电路图原理以及在IT安全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软件漏洞挖掘中涉及的栈溢出攻击技术。栈溢出,通常发生在程序中使用的大缓冲区数据超过了预设的内存边界,导致数据溢出到相邻的栈内存区域,进而可能改变栈帧中的关键值,如函数返回地址(EIP或ESP),这在攻击者手中可以被用来执行恶意代码或控制程序流程。 4.3 节重点讲述了如何通过精心构造的输入,利用缓冲区溢出漏洞来修改栈帧状态,特别是针对栈帧底部的EBP(基址寄存器)和返回地址。例如,当输入特定数量的字符(如11个'q',15个'q',19个'q'等),可以逐步覆盖和篡改栈帧中的值,实现对后续执行路径的控制。具体步骤中,通过控制字符串长度和字符编码,攻击者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 输入11个'q':覆盖`authenticated`变量,使其变为`0x00717171`。 - 输入15个'q':不仅覆盖`authenticated`,还会溢出覆盖前栈帧EBP,将其变为`0x00717171`。 - 输入19个'q':进一步覆盖EBP和返回地址,分别变为`0x71717171`和`0x00717171`。 这种技术在0day漏洞(未知漏洞)挖掘中尤其重要,因为攻击者能利用它找到系统中的未公开安全漏洞,执行预定义的攻击策略。为了实施这样的攻击,攻击者需要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深入理解,包括CPU、寄存器和内存管理,以及进程内存区域的划分,如代码区、数据区、堆区和栈区。Windows平台下的程序,通过PE文件形式运行,其内存管理机制是这类攻击的潜在目标。 文章详细剖析了栈溢出漏洞的原理,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输入来操控程序流程,同时也揭示了此类漏洞对系统安全的威胁。学习和理解这些原理对于网络安全防御者和开发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需要能够识别和修复这类漏洞,以防止恶意攻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