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煤矿废弃地生态稳定性评价:植被模式对比

0 下载量 12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834KB PDF 举报
"潘德成等人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专家评价系统确定了评价指标,并建立了评价体系。他们发现生态稳定性与植被覆盖度有密切关系,且人工林地和人工覆土改良模式比自然恢复模式更稳定。多样性混植模式优于单一模式,其中刺槐和白榆混交林-草的生态稳定性最佳。" 在本文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评价矿区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不同植被模式下的表现。他们选择了阜新煤矿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专家评价系统来量化评估生态稳定性。这个系统主要关注三个关键因素: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这些因素综合反映了植被对环境的修复能力和适应性。 首先,植被生长因子涉及到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繁殖能力,这直接影响到植被覆盖度。研究发现,植被覆盖度是衡量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覆盖率越高,表明生态系统越能抵抗外部干扰,保持稳定状态。因此,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提升生态稳定性的关键策略之一。 其次,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关注植被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的改善作用。在矿区废弃地,由于长期的开采活动,土壤可能遭受严重破坏。植被的生长可以促进土壤的恢复,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生态稳定性。 再者,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体现了植被在空气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在矿区,由于矿产开采导致的粉尘问题,选择具有强滞尘能力的植被模式可以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对不同植被模式的比较,研究指出人工林地和人工覆土改良模式相比自然恢复模式更具生态稳定性。这可能是由于人工干预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植被种类和分布,从而加速生态恢复进程。此外,多样性混植模式,如刺槐和白榆混交林-草,比单一植被模式更能提供生态冗余,增强了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这项研究强调了科学选择和管理植被模式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粉尘污染,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这对于指导未来的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