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AZ31B与Cu异种金属过渡液相扩散焊研究

0 下载量 17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1.08MB PDF 举报
"该研究论文探讨了AZ31B镁合金和铜(Cu)异种金属采用过渡液相扩散焊技术进行焊接的情况。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在特定的焊接条件(500℃温度、40分钟保温时间和2.5 MPa压力)下,观察到接头处形成了一个约450微米宽的扩散区。接头的显微组织分析显示,组织结构包括由α-Mg和Mg17(Cu,Al)12组成的晶界渗透层、(α-Mg+Mg2Cu)共晶层、Cu2Mg金属间化合物层以及(α-Mg+Mg2Cu)共晶层和Cu(Mg)固溶体。随着焊接保温时间的增加,扩散区的宽度会扩大,特别是Cu2Mg两侧的共晶组织区域增长尤为明显。此外,研究还发现界面区的显微硬度显著高于镁合金和铜基体,存在四个不同的硬度分布区,并且保温时间的延长会导致界面区的硬度增加。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和优化AZ31B/Cu异种金属焊接工艺以及评估其接头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论文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材料科学,尤其是金属材料的焊接技术。AZ31B是一种常见的镁合金,常用于航空、汽车和电子行业中,而铜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在众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异种金属焊接是连接不同金属类型的关键技术,对于提升材料性能和拓宽应用范围至关重要。过渡液相扩散焊是一种焊接方法,通过短暂的液相形成促进元素间的扩散,从而形成牢固的接头。 论文的实验结果揭示了AZ31B和Cu焊接后接头的微观结构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和耐久性。界面的显微硬度测试提供了关于焊接质量的重要信息,硬度的增加表明焊接过程中的冶金反应导致了更紧密的结合。此外,随着焊接时间的延长,扩散区的扩展和硬度变化表明了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和扩散过程,这对于理解和改善这种异种金属接头的长期稳定性具有指导作用。 总体来说,这篇论文通过深入的实验研究,为AZ31B/Cu异种金属焊接提供了宝贵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数据,对于后续的焊接工艺优化和材料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