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排序原理与实现:从定义到算法

需积分: 10 1 下载量 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683KB PPT 举报
"堆的定义和堆排序的介绍,包括堆的性质、完全二叉树的关系、堆排序的原理及实现过程" 堆是一种特殊的树形数据结构,它满足特定的性质:在一个序列中,如果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小根堆)或小于或等于(大根堆)它的子节点的值,那么这个序列就构成了一个堆。这种结构通常以完全二叉树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除了最后一层外,每一层都被完全填满,并且所有元素尽可能地集中在左边。 堆的应用广泛,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应用是优先级队列,类似于服务排队的情况,高优先级的元素会被优先处理。堆排序是一种基于堆的数据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的元素构造成一个堆,然后将堆顶元素(最大或最小值)与末尾元素互换,接着调整剩下的元素重新构成堆,重复此过程,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成。 堆排序的实现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步骤: 1. 建堆:将无序序列转换成堆结构。对于无序序列,可以通过自底向上的方式,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依次对每个节点进行调整,确保它们满足堆的性质。 2. 堆调整:输出堆顶元素(最大或最小值),用最后一个元素替换堆顶,然后从新根节点开始向下调整,确保子树仍然是堆。这个过程称为“筛选”,通过比较根节点与子节点并交换,使得新的根节点再次满足堆的条件,直至叶子节点。 在调整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操作:向上调整(插入元素时)和向下调整(删除元素时)。向上调整是将新元素移动到正确位置,使其满足堆的性质;向下调整是当堆顶元素被移除后,调整剩余元素以重构堆。 例如,在一个大根堆中,如果97是堆顶元素,输出后,97会被末尾元素(如13)替换。然后,13会与其子节点49和27比较,选择较小的子节点(27)交换位置,继续向下筛选,直到形成新的大根堆。 通过这样的过程,堆排序可以在O(n log n)的时间复杂度内完成排序,效率较高。然而,由于其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相等的元素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相对顺序。在实际应用中,堆排序常用于需要高效排序但对稳定性要求不高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