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详解:后续审计与国际标准

需积分: 12 0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2.68MB PPT 举报
具体准则第号2107——后续审计是中国内部审计领域的一项重要指导文件,它明确了内部审计师在完成初始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跟踪和评估的责任。以下是该准则的关键知识点: 1. 内审责任:准则强调内部审计师需评估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其及时、合理且有效。这包括对问题识别、分析和解决过程的持续监督,以验证改进措施是否真正解决问题。 2. 时限要求:后续审计必须在规定或约定的时间范围内执行,这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时效性和效率,以保持审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 整合审计:如果纠正措施得到有效实施,这些成果可以纳入下一次审计,从而节省资源并提高审计效率。 4. 特殊情况处理:当被审计单位因成本或其他原因未采取纠正措施,并书面承诺解决,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有责任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报告,确保组织管理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并采取必要行动。 2013年的修订对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更新,形成了一个更为系统化和国际化的框架。新准则将具体准则分为作业类、业务类和管理类,分别编号为2101-2109、2201-2204和2301-2307,便于查找和理解。此外,修订还涉及审计计划和审计通知书的具体内容,遵循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 修订内容包括: - 分类和编号:按照国际惯例,将准则划分为基础准则(1101-1201)、作业准则(2101-2109)、业务准则(2201-2204)和管理准则(2301-2307),便于专业理解和应用。 - 道德与标准:所有内部审计师都必须遵守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这些规定涵盖了独立性、专业能力和质量保证等方面。 - 标准分类:分为属性标准(关于组织和个人属性)、工作标准(审计服务本质和衡量标准)和实施标准(针对特定业务场景的指导),强调了全面性和针对性。 -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包括总则、一般准则、作业准则和第四章等部分,为整个审计过程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原则。 通过遵循这些准则,中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增强了审计效果和公信力,有助于提升组织的整体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