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建模:从数据字典到面向对象方法

需积分: 18 6 下载量 13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0 收藏 430KB DOCX 举报
"软件需求建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运用表格化、图形化和公式化的手段,将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清晰地展示给用户和开发团队。建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软件的可视化,提供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描述,以及作为决策文档化的基础。这个概念源于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经历从早期的程序=数据结构+算法阶段,到后来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 在早期,20世纪50~60年代,软件开发主要关注科学计算,如Fortran语言,其建模的核心在于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随着需求扩展,20世纪60~70年代,结构化分析方法兴起,如COBOL和C语言,关注数据处理问题,如计费。这时的建模通过E-R模型(实体-联系模型)表示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DFD(数据流图)描绘数据的加工处理流程。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信息系统涉及更多业务流程和人员角色,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它强调业务流程和用户视角的重要性,引入了更丰富的建模工具。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核心是自顶向下分解,通过数据字典这一核心模型,收集和定义数据流图中的所有元素,包括命名的元素,如数据流、数据存储、加工等。 软件需求建模是动态发展的,它不仅是设计阶段的基础,也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有效的建模,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减少误解,确保最终产品满足用户和业务需求。无论是使用哪种建模方法,其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组织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使之易于理解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