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错误判决规则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8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14.74M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关于模式识别课程的讲义,特别关注了使用最小错误判决规则进行模式分类的问题。文中引用了Sergios Theodoridis和K. Koutroumbas的著作《Pattern Recognition》(1999年,Academic press)中的多个图例,这些图可能展示了不同分类方法的示例。此外,还提到了一些关键参数,如预期的类数、初始聚类中心个数、各类中允许的最少模式数目等,这些参数在聚类和分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模式识别领域,最小错误判决规则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策略,旨在最小化总体分类错误率。它基于统计决策理论,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最佳分类边界,使得整体误判概率最小。这个规则在处理多类分类问题时尤为有用,因为它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类别组合及其相应的误判成本。 描述中提到的"令"可能是引入了某种数学表达式或决策规则,但具体内容未给出,通常这样的规则会涉及概率密度函数、类别的先验概率以及类之间的区分度。若只取线性项,这可能指的是在构建判别函数时仅考虑线性项,简化了模型复杂度,适用于数据分布近似线性可分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模式识别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特征空间的划分**:首先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一个特征空间,使得在该空间内分类变得更加容易。 2. **寻求子区域的界面**:通过计算数据点的统计特性,找到类别之间的边界,也就是判别界面。 3. **判别函数的构建**:设计或选择合适的判别函数,例如 Fisher 判别、Bayes 判别等,以区分不同的类别。 4. **参数的确定**:根据训练数据调整判别函数的参数,使其能最好地分割不同类别。 5. **测试与迭代**:用新的数据点测试判别函数的效果,并在必要时进行迭代优化。 在文献中提到的一些参数,如预期的类数 `c`,初始聚类中心个数,以及各类中允许的最少模式数目等,这些都是在聚类算法(如K-means)中常见的设定,用于控制聚类过程的行为。`σ` 和 `δ` 分别表示类内各分量的分布标准差上界和两类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下界,这些参数有助于确定类别的聚拢程度和分离度。同时,`maxMergePairs` 和 `maxIterations` 控制了算法的收敛条件和迭代次数。 该资源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最小错误判决规则及其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的框架,适合对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