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煤矿区塌陷积水演变规律及预测分析

0 下载量 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367KB PDF 举报
“济宁煤矿区地表塌陷积水时空演变”研究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1984年至2013年间济宁煤矿区的塌陷积水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塌陷积水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近30年来,随着采矿活动的增加,塌陷积水面积不断扩大,但自2007年起,由于采取了“边沉陷边治理”的措施,积水扩张速度有所放缓。积水区域主要集中在兖州煤田中部和济宁煤田南部,且有合并的趋势。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未来10年内枯水期的地表塌陷积水面积不会超过52平方千米。该研究强调了对塌陷积水面积的准确测算和动态监测对于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性。 这篇论文详细探讨了济宁煤矿区的地表塌陷积水问题,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目的,即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数据,分析塌陷积水区的时空变化,以期为矿区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遥感技术在监测地表变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获取大面积、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对于理解塌陷积水的动态演变尤为关键。 在方法部分,研究者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对历年来的卫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塌陷积水区域,并计算其面积。这一过程涉及图像分类、特征提取以及面积量化等多个步骤,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揭示积水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对近30年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得出塌陷积水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他们注意到,尽管积水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7年后增速减缓,这可能归因于矿区治理策略的调整,如及时回填和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此外,积水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兖州煤田和济宁煤田南部是塌陷积水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区域的积水现象正在逐渐融合,形成更大的积水区。 为了预测未来塌陷积水的情况,研究团队采用了Logistic回归模型。这是一种统计学方法,能够根据历史数据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Logistic模型被用来估计未来10年内塌陷积水面积的最大可能范围,结果显示,即使在枯水期,积水面积也不会超过52平方千米,这为矿区的土地规划和灾害预防提供了参考。 最后,论文强调了持续监测塌陷积水面积的重要性。实时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塌陷积水区的深入理解和有效管理,有助于减轻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济宁煤矿区地表塌陷积水的时空演变规律,还为未来的环境治理和矿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示了遥感和GI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