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连续存放详解与教程结构

需积分: 44 1 下载量 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6.83MB PPT 举报
在编译原理的学习中,"记录结构最简单的存贮方式是连续存放"这一知识点强调了数据在内存中的存储布局。在编程中,当数据项(如上述的变量stu)按照一定的顺序紧凑地存储时,没有空闲空间隔开,这种存储方式称为连续存放。例如,变量stu的三个字段(name、partmember和age)占用28个字节,它们连续占据内存空间,便于访问和处理。这种存贮方式适合于小型、结构化的数据结构,但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对大规模复杂数据结构或动态分配内存的需求不太适用。 接下来,章节内容转向了编译器的基础概念和结构,如编译程序的定义,指出它是将源程序(如Fortran、Pascal、Java、C等语言)转换为目标程序(通常是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的工具。整个编译过程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识别源程序的词汇单元)、语法分析(检查语法结构的正确性)、语义分析(确保代码符合语言的语义规则)、中间代码生成(创建便于进一步处理的抽象表示)、代码优化(提高程序效率)、错误处理以及最终目标代码生成。这些阶段构成了编译器的核心工作流程,体现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和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预备知识的重要性,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以及数据结构,这些都是理解和实现高效编译器所必需的基础。教学设计方面,通过实验拓展课堂,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实际操作和理解编译过程的各个环节。 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编译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以及编译器的工作原理和教学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理解编译器设计与实现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