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液晶显示屏的基本构造及成像原理液晶显示屏的基本构造及成像原理
他发现,这类白而浑浊的液体外观上虽然属于液体,但却显示出各向异性晶体特有的双折射性。于是莱曼将其
命名为“液态晶体”,这就是“液晶”名称的由来。莱尼泽和雷曼后来被誉为液晶之父。
1888年,奥地利植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发现了液晶,它是一个奇怪的有机化合物,分别有两个熔点,把它的固态晶体加热到
145℃时,便熔成液体,只不过是浑浊的,而一切纯净物质熔化时却是透明的。如果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
变成清澈透明的液体。后来,德国物理学家莱曼使用他亲自设计,在当时作为最新式的附有加热装置的偏光显微镜对这些脂类
化合物进行了观察。他发现,这类白而浑浊的液体外观上虽然属于液体,但却显示出各向异性晶体特有的双折射性。于是莱曼
将其命名为“液态晶体”,这就是“液晶”名称的由来。莱尼泽和雷曼后来被誉为液晶之父。液晶自被发现后,人们并不知道它有
何用途,直到1968年人们才把它作为电子工业上的的材料。
自1968年第一块液晶显示器诞生后,LCD的技术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68—1972)
1968年美国RCA公司研制了动态散射形液晶显示器,1972年执制造出动态散射形液晶手表,LCD技术从此走向实用化阶段。
第二阶段(1971-1984)
1971年瑞士发明人扭曲向列型(TN)液晶显示器,日本厂家使其产业化,由于TN-LCD制造成本低,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液晶产品的主流。
第三阶段(1985-1990)
1985年后,由于超扭曲(STN)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及非晶体硅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的发明,使LCD技术发展进入了人大
容量显示的阶段。
第四阶段(1990-1995)
在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飞速发展的基础上,LCD技术开始进入高画质液晶显示阶段。
第五阶段(1996年后)
LCD已在笔记本电脑中普及应用。从1998年开始,TFT—LCD产品打入监视器市场,长期困扰液晶的三大难题视角、色饱和
度和亮度问题已你基本解决。
液晶及其分类
在机械上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在光学上具有晶体性质的物质形态被命名为流动晶体——液晶。
液晶分为两大类:溶致液晶和热致液晶;作为显示技术应用的液晶都是热致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