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适的资源?快使用搜索试试~ 我知道了~
首页实例:制造企业职位薪酬体系的设计.doc
实例:制造企业职位薪酬体系的设计.doc
需积分: 50 1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3-03-03
评论
收藏 38KB DOC 举报
本文以广东省某集团公司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基于职位系的薪酬制度,在分析其原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资源详情
资源评论
资源推荐

实例:制造企业职位薪酬体系的设计
本文以广东省某集团公司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基于职位系的薪酬制度,在分析其原薪
酬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C 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C 公司是广东省一家生产五金配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现有员工
500 多人,主要面向广东及国际市场销售五金产品,其产品规格型号不多,属于大批量生
产模式。C 公司长期在广东地区一直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但近几年随着行业内竞争的加
剧,其地位降到追随者行列。面对严峻的挑战,C 公司经过较深入的调研,发现薪酬体系
不够完善合理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工资体系数据资料分析,C 公司薪酬体系存在以下三
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绩效工资缺位,对员工激励不足
C 公司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等三项构成。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分别
占工资总额的 50%和 35%,以固定工资形式发放。工资构成中没有工龄工资,很多在公
司工作多年的员工工资与岗位相同的新进员工一致,备感不公。而绩效工资是激励薪酬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体现。但在 C 公司的主体薪酬结构
中,绩效工资只占工资总额的 15%左右,更糟糕的是公司没有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所谓
15%的动态工资实际是固定工资中的一部分,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有效晋升机制,骨干员工流失严重
目前 C 公司员工只有行政晋升一条通道:普通员工→班组长→主管→经理,公司职位不
多,晋升机会有限,并且晋升时间比较漫长。在当前的薪酬体系下,行政晋升又基本上是
工资增长的唯一途径,使能力强而资历低的核心骨干感到不公平,导致骨干人才流失。
(三)没有体现不同岗位的业务特征,员工抱怨多
C 公司的薪酬结构没有体现不同岗位的业务特征以及相应的风险特征,过分强调薪酬体
系的简单、易操作,所有岗位的薪酬构成一样,各部分比例设置也一刀切,与岗位特征不
一致,员工抱怨多,激励作用弱化。
二、职位薪酬体系设计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C 公司提出了低成本发展战略作为其基本竞争战略,但由于原有
薪酬体系中绩效工资缺位,薪酬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脱钩,对员工行为也缺乏必要的引导
和激励。因此,薪酬制度的变革是 C 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职位体系的确定
结合 C 公司的情况与业务特点,根据员工的任职资格,将全部岗位划分为三个职位系:
管理系、营销系和作业系。在职位系平台的基础上,将员工分为三层五类,即决策层(A
类)、执行层(B、C 类)和操作层(D、E 类)(见表 1)。任职资格的高低取决于其所
具备的条件和能力水平的高低,任职资格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任职者的知识、经验、技能
和绩效要求。
在管理岗位有限的基础上,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在将员工分类时打破传统的等级工资
制度下只有升官才能升薪的管理,具有技术职称的员工都能在本职系内得到升薪。员工随
着职称的提高,相应的工资水平也不断提高。例如,工程师可享受主管级待遇,高级工程


















安全验证
文档复制为VIP权益,开通VIP直接复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