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适的资源?快使用搜索试试~ 我知道了~
首页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_I_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_徐中民.pdf
资源详情
资源评论
资源推荐

doi
:
10.7522
/
j
.issn.1000
-
0240.2013.0149
Xu
Zhon
g
min.Theor
y
and
p
ractice
of
ecolo
g
ical
economics
inte
g
ration
framework
(
I
):
Havin
g
an
insi
g
ht
into
the
fresh
water
comes
from
the
s
p
rin
g
head
[
J
]
.Journal
of
Glaciolo
gy
and
Geocr
y
olo
gy
,
2013
,
35
(
5
):
1319-1343.
[
徐中民
.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
(
I
):
集成思
想的领悟之道
[
J
]
.
冰川冻土
,
2013
,
35
(
5
):
1319-1343.
]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
(
I
):
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
Theor
y
and
Practice
of
Ecolo
g
ical
Economics
Inte
g
ration
Framework
(
I
):
Havin
g
an
Insi
g
ht
into
the
Fresh
Water
Comes
from
the
S
p
rin
g
head
收稿日期
:
2013
-
07
-
12
;
修订日期
:
2013
-
08
-
10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91125019
)
资助
作者简介
:
徐中民
(
1973-
),
男
,
湖南华容人
,
研究员
,
2000
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
现主要从事生态
经济方面的研究
.E
-
mail
:
xzmin
@
lzb.ac.cn
徐中民
(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
,
甘肃 兰州
730000
)
摘
要
:
生态经济主要处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
,
人文因素的研究通常靠形而上的思
维指导
,
自然因素的研究通常靠形而下的思维指导
.
随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
,
需要集成各个领域的研
究成果
,
建立综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框架
,
将形而上和形而下统一起来
,
以更好地解决现实社会生活
中遇到的生态经济问题
.
但如何建立理想的生态经济集成框架
,
首先就需要理解形而上之理
.
这需要
我们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
以领悟周边的道和理
.
读书需要切己体察
,
文章以自己身边的人为例
,
解读他
们身上隐含的人生哲理
.
首先解释了人生目标的美和道问题
,
辨析了美和道的共同特点就是大
,
阐述
了人生的目标要同时具备崇高感和优美感
;
然后以导师程国栋院士夫妇的事例为例
,
阐述了导师的崇
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
描述了他们携手演绎的人生大道
;
最后
,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带普适性的人的发
展之路
,
并从敬
、
大和小
、
小中见大
、
见大要有阶段性
、
忍耐和控制论
、
以及传承等角度阐述了人生大
道中的要点
.
该讨论不仅是能带来果实的工作
,
更指引着光明的前进方向
.
关键词
:
生态经济
;
集成框架
;
领悟之道
;
美与道
中图分类号
:
F062.2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言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最广泛的角度阐述经济系
统和生态 系 统 之 间 关 系 的 新 兴 交 叉 学 科
[
1
]
.
简 言
之
,
生态经济主要处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之
间的作用关系
.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
,
生态经济
学在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衡量
、
环境政策和管理
、
生
态系统服务评价
、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
、
资源
的可持续性利用
、
集成评价和模拟
、
生活质量及财
富和资源的分配等方面都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进
展
,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研究人员从不同视角研究集
成的结果
,
这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学交叉学科的性
质
[
2
]
.
尽管如此
,
但生态经济的研究还存在更大突
破的契机
,
因为它对人这个要素关注不够
.
如果将
哲学
、
心理学
、
社会学和宗教学中定义的意识形态
与存在方式视为构成人的重要子要素
[
3
]
,
显然生态
经济学的舞台会更大更宽广
.
人文现象的解释
,
这
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研究的长项
,《
周易
》
中就有
“
形而上者为之道
,
形而下者为之器
”
的提法
.
就当
前的科学研究实践来看
,
可以从指导思想方面对自
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研究作出区分
,
自然因素的研
究大多是采用形而下的思维指导
,
而人文因素的研
究大多需要采用形而上的思维来指导
.
初看形而上
与形而下是背道而驰的事情
,
其实二者是高度统一
第
35
卷
第
5
期
2
0
1
3
年
10
月
冰
川
冻
土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Vol.35
No.5
Oct.2
0
1
3

的
,
陈淳的
“
其实道不离乎器
,
道只是器之理
”
就充
分说明了这一点
.
如何找到具体的统一途径
,
显然
需要我们创新思维方式
,
需要集成各个领域的研究
成果
,
建立综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框架
,
来解决现
实社会中遇到 的 生态 经济 问题
;
而且需要中西融
合
,
因为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大抵是在形而下方面
强
.
本文就是尝试以身边的人为例
,
通过解读这本
无字书
,
来回答人生的几个大问题
,
并进而解决盛
在生态经济学这个器上的道和理
.
我要到哪里去
,
生态经济小组要到哪里去
,
书味香读书会要到哪里
去
,
这些大问题都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永恒追问
.
其实答案很简单
,
一个人要往美的地方去
,
不美的
地方对人没有吸引力
;
一个人要走大道
,
走小道会
越走越窄
,
最后走入死胡同
.
答案尽管简单
,
但美
是什么
?
一个人能否见到美
?
大道是什么
?
一个人
怎样见到大道
?
见到后又怎样走
?
这些都是本文要
回答的问题
.
“
溪中石
,
不知溪流梳己头
”,
人也一样
,“
天下
人
,
但人很少心怀天下
”
.
说来真的惭愧
,
不经意
我在中国科学院就待了近
20
年
,
尽管也不时感怀
蹉跎岁月
,
产生过报师恩之类的雄心
,
但都如昙花
一现
,
不能持久
.
以前
,
我的学习工作一直是在师
长的关怀下荡漾
.
直到最近
,
在思考人生归宿问题
的时候
,
才将视野转到盯在师长身上
.
人处于广阔
的天地中
,
四顾可选择的路实在太多
,
难免会感到
茫然不知所从
.
熟悉的并不一定是认识的
,
蓦然回
首
,
人 一 下 豁 然 开 朗
,
分明就见指路诗题在道中
央
,
边上也是一片新天新地新景象
.
猛然的转变视
野
,
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
美感
.
正是睫在眼前长不见
,
道在身旁更何求
.
人如其名
,
我的导师程国栋
,
上海人
,
胸怀博
大
,
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
20
年
,“
移山造海
”
的成
果丰富
,
实乃国之栋梁
,
望之可让人顿生一种崇高
感
.
我的师娘张幼芬
,
宁波人
,
雍容华贵
,
仪态大
方
,
性格温柔体贴
,
近处让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
,
优美感四溢
.
圆满的人生不只是诗中的字眼
,
也有
生活中的写真
,
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就堪称圆满
.
因
此
,
这里首先探讨了美和道的问题
,
然后以导师和
师娘的事例为例
,
阐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
美感
;
接着
,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带普适性的人的发
展之路
.
自省是功德
,
欣赏别人是在做一种反思性内省
判断
,
本文其实也是对自己这些年求学过程的一次
深层反思
.
这些心中的体会原本不需为外人道的
.
但是培养别人
,
就是栽培自己的子孙
.
对导师和师
娘这些年培养之恩和栽培之情的感激
,
对为师之道
的理解
,
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
都让我思如泉涌
.
作
为一名科研人员
,
有些东西不能唯我心知有来处
,
同时也不想失去当老师的体面
,
背负酒囊饭袋的恶
名
,
因而不自觉地笔之于书
.
一切出于自然
,
应该
不会毫无价值可言
,
真心希望大家读后有收获
.
另
外
,
尽管这篇论文只限于根据事实推断来得出一般
的结论
,
但是我相信
,
文中谈到的意见和看法
,
读
者在生活中可以找到成百上千的事实证据
.
因此
,
有些地方解说 简 略
,
希望读者不要当成证据的缺
失
.
1
美与道
美是什么
,
道是什么
,
这是两个基本而且非常
有争议的话题
.
既然人生的目标是寻美和求道
,
所
以下面首先讨论一下美与道的问题
.
1.1
美是生活
美这个词的使用频 率 非常高
,
如美 味
、
美人
、
美好
、
美满等词
,
几乎天天都要从嘴边出现
.
美的
涵义比较简单
,
字典上解释是漂亮和好的意思
.
漂
亮和好的东西当然是我们生活中值得推崇的东西
.
比如
,
讲食物美味可口
,
就是吃起来嘴觉得非常舒
服
;
讲美人秀色可餐
,
形容的就是人看到漂亮女子
可以当饭吃
;
讲精神可嘉
,
讲做大事的人豪气傲笑
万重浪
,
也是说这样的精神和气魄是值得推崇的
.
美是生活中好的一面
,
是值得我们追求
、
推崇的东
西
,
但这样解释并没有揭示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是什么呢
?
这从美字上可以窥见一些
端倪
.
美字是由羊和大字组成的
.
先看羊
,
古代很
多美好的东西都与羊有联系
,
如美
、
善
、
羹等
,
大
抵是民以食为天的缘故
,
人吃饱穿暖是基础
.
即使
是鼓励读书人
,
也与羊有关
,“
苏文熟
,
吃羊肉
;
苏
文生
,
吃菜根
”,
意思是把三苏的文章读熟了
,
就能
有羊肉吃
,
过上好生活
.
牵强一点
,
形容漂亮女子
的秀色可餐
,
也可以说成该女子美得可以当羊肉
吃
.
实际生活中
,
这种与羊有关的美
,
是一种有形
美
.
主要涉及美感中具体的对象和主体的感受两个
层次
,
暂称为小美
.
光有羊并不构成美
,
因为羊也是纷争的源 头
,
即使虚拟成羊的红颜也是如此
.
综观中国历史
,
人
类社会的纷争大多因此而起
,
中国历史上抢粮
、
冲
冠一怒为红颜的例子举不胜举
.
要构成美
,
还需要
下面的大字
.
美女娶回家
,
如果她心胸狭窄
,
缺乏
0231
冰
川
冻
土
35
卷

这个大
,
大多会成为红颜祸水
,
与这样的美女生活
在一起根本就谈不上美
.
什么是大呢
?
这先要了解
一下生活是什么
.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两面镜
.
有美
也有丑
,
有争 也 有和
,
有起 也 有落
,
有 得 也 有 失
,
有顺也有逆
,
有快乐也有烦恼
,
这些大多都与羊有
关
.
人很多时候都是痛苦并快乐地生活着
.
因此
,
简单来说
,
大可以理解成能包容这一切
,
一个人修
身不能太清白
,
要能容纳一切污秽诟病
;
处事不可
太认真
,
要能包容一切贤愚美丑
,
讲的就是这个道
理
.
专业 一 点
,
大可以理解成从更大的系统范围
内
,
依靠大而化之的方法来解决和缓解生活中的矛
盾
,
最终让人生活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中
,
让国家处
于一种和平的状态
.
所以
,
真正的美是从羊从大的
美
,
简称为大美
,
主要涉及解决因羊引起的问题
.
后面讲 到美
,
如 果 没 有 注 明 大 小
,
都 是 指 这 种 大
美
.
大美显然是一种无形美
,
涉及美感中的第三个
层次
,
主体最后达到的境界
.
当代的美学大师大多
醉心于文字的把玩
,
就一些雕像
、
绘画等探讨自己
的小美
[
4-5
]
,
而像
“
开阔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
等生
活中的大美
,
美学大师们通常是不屑的
,
要束之高
阁的
.
但也有例外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6
]
曾经给出过
美是生活的定义
.
他认为
,
任何事物
,
凡是在里面
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
,
就是美的
.
任
何东西
,
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应该如
此
,
就是美的
.
现在看来
,
美是生活这句话确实有
点笼统
,
而且其文中也是将美与丑对立处理的
.
但
是
,
他接着给出的艺术定义
,
认为艺术需要再现生
活
,
却是言之凿凿
.
毫不含糊地指出了艺术应该从
生活出发
,
而不是从概念出发
.
如此说来
,
这里指
出的大美
,
无疑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
也是艺术真
正的素材
.
就从羊从大的大美而言
,
大美就像
“
止于至善
”
一样
,
显然只是一个终极目标
.
对普通人来说
,
更
重要的是求美的过程
.
根据前面的介绍
,
生活就好
像一个浑水摸大鱼的过程
.
只要人生书写的无字书
解决了主要的问题
,
记述了最必要的细节
,
只要主
要意见是对的
,
而书中的错误或不成功的解释很
少
,
这样的人生应该就是美丽的人生
.
综上所述
,
生活中求美
,
要过上美的生活
,
少
不了这个大字
.
1.2
道是脚下路
谈到道
,
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道路
,
道的本义
也是人走的道 路
,
指由此处到达彼处所遵循的途
径
,
现在引申为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
律
,
也指 事 物发展 变 化必须 遵循的客 观法则
.
老
子
、
庄子的道
,
大多与人不相干
,
而是追溯万物的
起源
,
一直追到天地万物之外
,
弄得玄之又玄
.
留
下句
“
吾不知其名
,
字之曰道
”,
并对道展开大幅讨
论
,
留下 了 一大堆 空 虚的道 理
.
从实 用 的角度 来
看
,
这些道理就显得高不可攀或过于玄乎
,
只能成
为空中楼阁那样的一种虚幻装饰
.
现在很多美学学
者也是如此
,
讨论美
,
弄得老百姓好像都缺乏了审
美情趣
,
此法显然不可取
.
要弄清道是什么
,
先要了解道的特点
.
道的特
点是大
.
老子说
“
道
,
强之为名曰大
.
道大
、
天大
、
地大
、
人大
.
”
如何求道呢
?
老子说
:“
人法地
,
地
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意思是人要效仿地
,
地
要效仿天
,
天要效仿道
,
而道的法则就是自然
.
由
于地承载人
,
地比人大
;
天包容地
,
天比地大
;
道
呢
,
更大
,
是比天更大的天外天
[
7
]
.
古时候
,
人眼
所见最大的东 西 是天
,
所以通常也就讲到天道为
止
.
从中不难发现
,
求道就是小的要效仿大的
.
这
里有一个问题值得强调
,
小的对象将视野转到包容
它的大的对象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道是什么呢
?“
道
,
可道
,
非常道
”,
如此显然
回答不了问题
.
还是跟讨论美一样
,
掉转思路从生
活现实出发
,
不从概念出发
.
是啊
!
天道在人心
,
孔子说
“
道不弘人
,
是人弘道
”,
不从人本身出发道
就没有什么实际涵义
.
如此
,
答案就会非常简单
.
道就是脚下路
.
敢问路在何方
,
路在脚下
,
一下就
将道从天上拉到了地下
,
多了一些实际
,
少了很多
虚幻
.
那为什么不直接将道称为路呢
?
这是因为道
提醒我们在走的时候不仅要脚踏实地
,
还需要仰望
星空
,
要从大来选择路的方向
,
不能只是一味脚踏
实地
.
一味 脚 踏 实 地
,
很 可 能 低 头 拉 车
,
越 拉 越
窄
,
越来越偏离大道
.
个人
、
单位
、
民族甚至国家
,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
在仰望星空的基础上
,
因地
制宜地选择自己应该走
、
又能走
、
而且能坚持走的
路
,
就是在走大道
.
显然
,
求道也少不了这个大字
.
从这个角度来
看
,
求道和寻美是一致的
,
都是要见大
,
如果你能
找到大道
,
也就寻到了大美
.
如此说来
,
大道中肯
定有很多大美的风光
,
可以一路慢慢细欣赏
.
1.3
大的特点
要见大
,
首先要了解大的特点
.
大 的 特 点 是
大
、
冷
、
变化慢和持续久
、
包容性强
.
首先大的特
点是大
.
因为大
,
所以没有开阔的视野
,
一个人无
1231
5
期 徐中民
: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
(
I
):
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

法看到大事物的全貌
.
只有会当凌绝顶
,
才能一览
众山小
;
大的第二个特点是冷
.
天大
,
天上的是广
寒宫
,
人居住会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
但这个冷
折射到尘世中就转变成了静
;
大的第三个特点是变
化慢和持续久
.
变化慢的事物
,
所以产生的效果就
不会很直接
,
一般人不容易感觉到其中的变化
,
但
变化慢的事物一般持续的时间要比变化快的事物长
久
,
最终影响也要大一些
;
最后
,
大的特点是包容
性强
.
泰山不让土壤
,
故能成其大
;
宰相肚里能撑
船指的就是这种包容性强
.
人的眼力有 限
,
试想
“
三春何处不 飞 花
,
但两
眼能看几片花
”,
所以经常犯盲人摸象
、
管中窥豹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
人的胸怀也有限
,
习惯
于干一些斤斤计较的小事
,
将生活弄成了烦恼忧愁
细水长流
.
要见大
,
显然需要视野开阔一点
,
心胸
开阔一点
.
除此之外
,
还要掌握一定的大而化之的
手法
.
大而化之有哪些方法和途径
,
这是以下会反
复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
1.4
寻美和求道的阶段性
任何事情都是一个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过程
,
寻美和求道也一样
,
都有阶段性
.
一个人如果基本
的物质条件不具备
,
总是为生活资料奔波
,
哪有时
间来欣赏
“
云破月来花弄影
”,
当然也会很少思考人
生价值这样的问题
,
何况发挥呢
.
寻美有阶段性
.
美是幸福时刻
,“
看你美的
”,
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说你
,
就说明在他眼里这时是你
的幸福时刻
.
个人理解
,
人的幸福有四个层次
:
小
时候
,
幸福是一粒糖
,
有了就幸福
;
长大后
,
幸福
是博士和研究员这样的目标
,
获得了就幸福
;
成熟
后
,
幸福是人生的一些感悟
,
悟到了就幸福
;
年纪
大时
,
有人传承就是幸福
.
求道有阶段性
.
“
元亨利贞
,
天道之常
”,
子曰
: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
从心所欲
,
不逾 矩
”,
简单明了地阐明了求道的阶
段性
.
事实上
,
并不存在严格的标准来划分寻美和求
道的阶段
.
因为不同的阶段是交织在一起的
,
有时
一个阶段又可以无限细分成不同的阶段
,
另外阶段
也会随各人修炼阶段的不同有变化
.
下面以悟为例
来进行简单说明
.
前面谈到
,
一个人成熟后
,
有所领悟才会有幸
福感
.
一个人如果不能领悟事理
,
行动时大多只能
因循守旧
,
拘泥而不能变通
,
自由自在对他们来说
只能是枉 论
.
悟
,
简 单 来 说
,
就 是 人 心 里 面 的 情
感
,
在生活实践中被激发出来
,
并与外在世界产生
了共鸣
.
悟对人非常重要
,
需要注意悟有悟多悟少
的区别
,
还有指向性的问题
.
实际生活中
,
人大多是在实现某个目标或从挫
折中爬出来时
,
会对生活产生某种领悟
.
比如
,
人
在实现了某个 具 体的 目标 时
,
见到青山就会产生
“
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的感觉
.
一
个人靠坚忍不拔之志从挫折中爬出来时
,
或做事情
需要坚忍不拔之志的时候
,
见到植物可能就会产生
向植物学习坚忍的感觉
.
显然
,
这里讲的悟其实只
是领悟了生活中的一点
.
“
静者所怀相与无与
,
贤
者快乐自然而然
”,
能做到这样的人
,
看到青山也
会觉得很自然
,
按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视这样的人
为得道者
,
也就是领悟了生活中的大
,
能享受生活
中的大美的人
.
用悟多少来讲
,
此时就不是只领悟
一点
,
而是领悟了生活的真谛
.
简单来说
,“
我见
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与
“
贤者快乐自然
而然
”
只是从悟多少上对美和道的一种阶段细分
.
另外
,
人的悟需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才 能 产 生
,
这就是悟的指向性
.
但在生活实践中
,
人不可能遍
历所有的事情
,
所以需要人的指点
,
当然传说中的
绝世高手除外
.
冬去春来花自开
,
如果不顾这种阶段性
,
结果
很可能是拔苗助长反成祸害
.
人在生活实践中
,
确
实需要注意阶段性的问题
.
综合而言
,
阶段性提醒
我们在寻美和求道的过程中
,
要循序渐进
,
不要老
想一蹴而就
,
衔枚疾进
.
1.5
寻美求道的途径
艺术是表现生活中美的内容和形式
,
在文艺作
品中反映出来 的 生活
,
只是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
高
、
更强烈
、
更集中
、
更典型
、
更理想
,
因而更具有
普遍性
[
8
]
.
如果一个人能将时空中发生的事情浓缩
起来
,
就 像 电 影 那 样
,
是很容易看清事情的真相
的
.
但是生活中一个人通常不具备电影那样的浓缩
力
,
所以很多东西就看不懂
,
搞不明白
.
既然如此
,
怎么求美和 求 道 呢
?
反过来就是
,
在时间和空间上放大
.
生活中我们经常在空间上只
是见到了问题 的 局部
,
在时间上见到了问题的片
断
.
人的精神提供给我们的创造力量
,
不外乎就是
将感觉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
、
置换
、
扩大和缩小而已
.
当然同时还要有动态的思想
,
能
处理好一个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
这样来说
,
要寻美
和求道
,
一个人必须有留住历史瞬间的能力
,
而且
要有将不同时间断面联系起来的能力
;
在空间上
,
2231
冰
川
冻
土
35
卷

就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
,
看到问题全貌的能力
.
寻
美和求道
,
其实就是追溯一些零星和片段事情背后
的理性根源
.
具体追寻美的途径就是从时间和空间的扩展上
来展开讨论
,
放大空间以看到问题的全貌
,
拉长时
间以看到事情的变化规律
,
也就是要有整体的动态
思想
.
一件事物如果能将它的本质最完美地表现出
来
,
那必定是完整的或健全的
,
因为只有完整或健
全的东西才能充分显现出它的特征
.
自然界很多法
则我们可以通过经验认识到
,
但要认识现象连接中
的法则
,
需要自己有些综合概括能力
.
追寻美
,
不是别人来帮你解除内心的疑惑
,
而
是自己要去领悟
.
如果经常能对生活有所领悟
,
也
许你会经常感慨
“
美怎么来得这么意外
”!
1.6
崇高感和优美感
一个人寻美和求道
,
最好有目标的牵引
,
就是
要
“
有位佳人
,
在水一方
”
牵引你前去才行
.
这位佳
人需要具有一些怎样的特征呢
?
一是崇高感
,
二是
优美感
.
1.6.1
崇高感
何谓崇高
?
崇高
,
字典上的解释是最高的
,
极
其高尚的意思
.
最常见的组词是崇高的理想
,
一个
人如果有崇高的理想
,
做事自会脚下生风
,
恨不得
插上青鸟的翅膀
,
马上就实现目标
.
人什么时候会
产生崇高感呢
?
站在大的事物
(
如佛
)
底下
,
抬头看
不到头
,
人这时候会感到自己的渺小
,
自己力量的
薄弱
,
反过来就会产生崇高感
.
人一般是自大的
,
如果碰到大的事物能让自己感到渺小
,
通常就会对
遇到的事物产生崇高感
.
对事物产生崇高感有什么作用
?
任何事物都有
两面性
,
崇高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
先
看崇高感积极的一面
.
崇高这个词经常与崇敬联系
在一起
,
连带含有着推崇
、
敬重的含义
.
如果一个
人不以小自限
,
将崇高的对象作为学习的对象
,
期
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像崇高的对象一样崇高
,
就会
发挥崇高感这个词积极的含义
.
如此说来
,
对事物
产生崇高感
,
主要是希望从感受对象上获得理性形
式
,
从千变万化的现实现象中见出秩序和规律
,
最
后让其为自己所有
.
当然崇高感的消极作用也不能
忽视
.
崇高感以个人的渺小为基础
,
人也通常是在
觉察到自己的渺小时才体会到对象的崇高
.
但一个
人如果让马太效应在这里发挥作用
,
一方面将崇拜
对象的大越夸越大
,
越弄越玄
,
整成高不可攀
;
另
一方面对自己的小万般遮掩
,
将自己越缩越小
,
消
失到苍茫外
.
如此
,
一个人就走向了崇高感这个词
否定消极的一 面
.
正因 为 崇高感 存 在这种 消极影
响
,
所以
“
这位佳人
”
同时还需要优美感
.
崇高感的内容很单一
,
就是大
,
从时空尺度上
展开就是无限和永恒
.
体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
常见
有两种体现崇高的形式
,
除了像见到佛的雕塑那样
有空间上见到大外
,
时间上的久远也会让人产生崇
高感
.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我自
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杀我夏明翰
,
还
有后来人
”
.
这些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
,
其身虽早已殁
,
但他们的精神却已成为中华民族魂
的一部分
,
代代相传
,
却是千载有余情
.
英雄们在
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永恒
,
将自己有限人生的价值推
向了无限
.
1.6.2
优美感
优美
,
是形容词
,
形容风景
、
歌声或环境等美
好
.
一个 人 如果处 于 优美的 环境中
,
当是 神 清气
爽
,
和风荡漾
,
做事热情会空前高涨
.
当然
,
一个
人如果沉浸于山温水软的优美环境中
,
不思进取
,
就会走向优美感这个词的消极方面
.
通常
,
优美感只是一种美的时刻
.
优美感主要
阐述的是从事物上获得感性内容
,
大体是对理性形
式的感性内容有所感触
,
感到可爱迷人
.
由于生活
中
,
一个人能感受的事物形态万千
,
比如看到乒乓
球选手制造的 弧 线
,
在山涧漫步时接触的鸟语花
香
,
一个人 静 夜 茶 当 酒 时
,
都 会 产 生 优 美 感
.
如
此
,
可以显见优美感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多样性
.
1.6.3
崇高感和优美感的统一
人的崇高感可以激发敬仰
,
促使自己去模仿
,
人的优 美 感可以 激发感情
,
增加 做 事的动 力
.
所
以
,
一切真正的美
,
必须既崇高又优美
,
二者要兼
而有之
,
才能究天人之际
,
穷古今之变
,
甚至成一
家之言
.
崇高如没有优美来补充
,
大抵是不能持久
的
;
它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
,
会使人敬而远之而
不是亲近之
.
优美感一般难具永久性
,
要具有永久
性 就 需 用 心 来 造
,
这 又 使 优 美 走 向 了 崇 高 的 一
面
[
9
]
.
1.6.4
本文的源由
在生活中
,
一个人大多只相信亲近人的话
,
也
只是服从自己边上所尊敬的人的指示
.
尽管转换视
野并不容易
,
但一个人如果要到生活中寻美和求
道
,
边上那些比你
“
大
”
的人就是极好的模板
.
这样
做有三点好处
,
一是符合寻美求道对
“
大
”
的要求
;
二是符合阶段性要求的循序渐进原则
;
三是因为熟
3231
5
期 徐中民
: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
(
I
):
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
剩余2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安全验证
文档复制为VIP权益,开通VIP直接复制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