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适的资源?快使用搜索试试~ 我知道了~
首页USB上的DM-DP-ID上下拉电阻分析
DM,DP上拉电阻分析: ① usb有主从设备之分,主设备有:pc, 现在市面上的那些插u-disk即可播放mp3的“mp3”之类的。 usb 信号是差分信号,信号线为D+, D-,。 在usb host 端, D+,D- 各接一个15kohm 的下拉电阻, 而在usb device端,这时就有高速低速设备的区别了。usb1.0, 1.1,2.0协议中都有定义高低速设备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这些在硬件上的区别就是:高速设备:d+ 接一个1.5kohm的上拉电阻,d-不接;低速设备则相反。 这样当usb device 插入到host中时,如果是高速设备,则d+被拉高,d-不变;低速设备则与之相反。这个上拉过程需要大概2.5us的时间,host这这个时间内便检测到了该信号,即可判断有device plug in,和该device的类型,然后开始通讯,枚举。。。等。
资源详情
资源评论
资源推荐

USB 上的 DM,DP 拉电阻分析
DM,DP 上拉电阻分析:
① usb 有主从设备之分,主设备有: pc, 现在市面上的那些插 u-disk 即可播放 mp3 的
“mp3”之类的。
usb 信号是差分信号,信号线为 D+, D-,。
在 usb host 端, D+,D- 各接一个 15kohm 的下拉电阻,
而在 usb device 端,这时就有高速低速设备的区别了。usb1.0, 1.1,2.0 协议中都有定义高低
速设备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这些在硬件上的区别就是:高速设备:d+ 接一个 1.5kohm
的上拉电阻,d-不接;低速设备则相反。
这样当 usb device 插入到 host 中时,如果是高速设备,则 d+被拉高,d-不变;低速设备则
与之相反。这个上拉过程需要大概 2.5us 的时间,host 这这个时间内便检测到了该信号,即
可判断有 device plug in,和该 device 的类型,然后开始通讯,枚举。。。等。
ID 上下拉或者悬空分析:
② USB OTG(on the go)就是既可以做 host 又可以做 client。
我们一般是作为 client 接受 pc 传输数据,作为 host 时可以接打印机直接把手机中的照片打
印出来
判别是 host 还是 client 是靠 USB_ID 这根 pin
当作为 client 时,USB_ID 基本是悬空的(内部有上拉)
如果侦测到 USB_ID 被拉低,就被认为是作为 host,向外输出
所以需要外部 client 设备把 USB_ID 拉低
其中 ID 脚在 OTG 功能中才使用。由于 Mini-USB 接口分 Mini-A、B 和 AB 接口。
如果你的系统仅仅是用做 Slave,那么就使用 B 接口。
系统控制器会判断 ID 脚的电平判断是什么样的设备插入:
如果是高电平,则是 B 接头插入,此时系统就做主模式(master mode) ;
如果 ID 为低,则是 A 接口插入,然后系统就会使用 HNP 对话协议来决定哪个做 Master,哪
个做 Slave。
这些说明为技术人员总结的,仅供参考。
总结:A 型 ID 接下拉;B 型 ID 悬空或者接上拉;
(A,B,AB 型都是 5 个脚)
我们手机上一般用的都是 B 型 Mini-USB 口


















安全验证
文档复制为VIP权益,开通VIP直接复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