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适的资源?快使用搜索试试~ 我知道了~
首页北京大学计算机网络概论知识点总结
资源详情
资源评论
资源推荐

Humingda
知识点总结:
课件 2
1.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链路,并在通话期间保持不变
优点:实时性好 稳定性的数据传输速率 不存在信道访问延迟
缺点:不能充分发挥传输介质的潜力 成本高 长距离连接过程长
报文交换:通信双方交换数据之前无需建立电路,交换的报文必须一站一站地逐跳借助
一个/多个中间节点转发。(计算时考虑存储转发延迟)
优点:减轻网络拥挤情况 更加有效的利用信道资源 在不同的时区里提供了异步通信
能力
缺点:不能满足实时的要求 不适合交互式通信 投资大
分组交换:通信双方交换的报文按照网络规定划分成若干个小包,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优点:对带宽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 如果一条线路中断不影响大局
缺点:延迟大 存储转发延迟 排队延迟 报文丢失的概率大
2.如何评价计算机网络:传输能力 传输速度
传输能力: 带宽/吞吐量 数据率/比特率
传输速度: 延迟:一个报文从一个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
3.发送(传输)延迟 = 数据块长度 / 信道宽度
4.传播延迟 = 信道长度 / 电磁波的传播速率
5.RFID,无线射频识别:一种体积很小具有标识能力和内存的无线发射装置,内存信息有
读写读写。
6.RFID的使用:超高频RFID(货运托盘) 高频(信用卡) 低频(动物跟踪)
课件3:
1. 计算机网络协议要素:语法 语义 时序
2. 协议分层与网络互联:将所有工作分成面向应用与面向传输两部分。应用程序完全了解
本机网络连接的内部细节,并直接通过网络连接与其他应用程序通信。
面向传输功能:再细分为 通信软件 与 物理连接
3.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4.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通信功能的层次构成各层的通信协议规范和相邻层的接口协议规范
的集合模型。
协议栈:特定系统使用的一组协议
对等实体:不同机器中组成相应协议层的实体
接口:每一相邻层间有一个接口,该接口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和服务
5. 协议分层原则:目标机器第n层收到的对象应与源机器第n层发出的对象完全一致
6. 服务原语: request indication response conrm
原语:通知服务提供者采用某些动作或报告服务用户对等实体采取的某个动作。
7. OSI参考模型: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8. 物理层 基本功能:比特的发送和接收 数据传输率 物理连接的建立、保持与释放
定义介质的机械、电气及规格
9. 数据链路层 基本功能:建立、保持和释放链路 成帧和拆帧 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 链路
管理 等。。。
10. TCP/IP参考模型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Humingda
课件4:
1.通信系统模型:
通信源:产生传输数据的设备
通信目的地:接收来自接收器的入境数据
发送器:将信息进行交换和编码的设备
接收器:接受来自传输系统的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目的设备能处理的形式
2.传输系统:一条传输线路或一个复杂的网络
3.直接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发生在两个通过点对点 传输介质直接连接的设备之上
4.间接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发生在两个通过某种传输系统间接连接的设备之上
5.信道通信的方式: 单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 全双工通信
6.模拟数据:指在某个时间间隔内具有连续值的数据
7.数字数据:指具有离散的值 ASCII码每个字符用7位表示
8.分贝:用来度量电路中不同点上功率的相对大小 D=10 LOG10(p1/p2)
9.噪声:实际通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干扰源
10.信噪比:
11.信道容量:指给定条件下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
12.数据速率:指数据通信的速率,以每秒多少个二进制位表示(bps)
13.带宽:被传信号所占频带的宽度,以每秒多少个周期表示(HZ)
14.比特率:表示数据的传输速率
15.符号/波特率:表示信号速率,一般称为调制速率。

Humingda
16.香农定律
17.
18.传输介质的分类:引导性介质(线缆) 非引导性介质(无线)
19.调制解调:
数字调制:把低频数字信号变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处理过程
数字解调:把信道中已调信号恢复成低频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
调制解调:把低频信号变换成高频信号以便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调制信号:即低频信号
载波:即高频信号
20.幅移键控(ASK):在 ASK方式下,用载波频率的两个不同振幅来表示两个二进制值
21.频移键控(FSK):在 FSK方式下,载波的频率随数字信号改变,而载波的幅度保持
恒定
22.相移键控(PSK):相位相干 PSK,用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表示数字信息
差分PSK,前后信号相位之间的移动表示数据信息
23.数字化:将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
24.编码解码器:将模拟数据传换成数字数据,之后再将数字数据解码成原始模拟数字数
据的设备。

Humingda
25.编码解码采用的两种基本技术:脉冲编码调制 增量调制
26.采样定理: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以高于两倍的最高有效信号频率的速率对信号
f(t)进行采样的话,那么这些采样值包含了原始信号的全部信息。
27.
28.模拟信号采样:从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中取出“样品”,是连续信号成为一串时间上离散的
“样值”序列
29.样值序列:即采样后得出的一串在时间上离散的样值。
30.量化:把样值信号的无限多个可能的取值,近似的用有限个数的数值来表示
31.
32.
33.复用:为了提高信道利用率,使多路信号沿着同一信道传输而互不干扰的技术
34.实现多路复用的关键:把多路信号汇合到一条信道上之后,在接收端必须能正确的分
割出各种信号。
35.分割信号的依据:频率 出现时间 和码型结构
36.频分多路复用(FDM):每个数据信号被调制到具有不同频率的载波上,所有的信号在
一个信道上同时传送。
37.时分多路复用(TDM):以时间作为分割信号的依据。它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交叉,
可在一个传输通路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
38.
39.码分多路复用(CDMA): 重要特征是允许所有用户在同一频带上同一时间片内同时发
送信息,但需要使用不同的码字。
40.CDMA的正交性:任何两个不同的码片序列S和T的归一化内积为0

Humingda
数据链路层:课件5
41.DL处理的问题和基本功能:
问题:产生和识别帧界
解决帧损坏、丢失和重复问题
防止高速发送数据把低速接收“淹没”
解决确认帧和数据帧竞争线路
广播网络如何控制访问共享传输介质
功能:成帧和拆帧 产生校验码 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 链路管理 介质访问控制
42.形成数据帧:位填充
转义字符(ESC):把紧随其后的字符的原有含义转换掉
43.流量控制:限制发送方发送速度的一种机制,使发送速率不能超过接收方能处理的速
率。
44.差错控制:顺序到达 指保证所有的帧最终都按正确的发送次序到达目的。
确认方式 ACK肯定确认 NAK否定确认
计时器法
45.介质访问控制(MAC):广域网:采用点 -点连接,不存在信道竞争问题
局域网:多路复用信道,即共享同一个传输介质
46.寻址
47.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分类:
面向字符协议:利用定义好的一种代码字符集的一个子集来执行通信控制
特点:以字符作为传输基本单位
采用停-等发送方式
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
必须考虑信息的编码
差错控制采用方阵码校验
面向比特协议:以比特来定位每个字段
特点:透明传输
可靠性高
传输效率高
进行双向同时传输
48.流量控制:用来确保发送实体发出的数据不会覆盖接收实体已收数据
49.停-等流量控制:源实体发送一个PDU,目标实体收到后发回一个对该PDU的确认,表
示同意接收下一个PDU;源实体必须等待收到确认后才能发送下一个PDU
50.停等协议!!!!例题
51.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利用窗口控制连续发送的数据量
课件6:
差错控制与差错检测
1.差错控制:指对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错误检测,并加以适当的处理
2.差错检测:接收端检测到差错并丢弃有错的PDU
剩余4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安全验证
文档复制为VIP权益,开通VIP直接复制

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