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适的资源?快使用搜索试试~ 我知道了~
首页论文研究-离子注入层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方法的研究 .pdf
论文研究-离子注入层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方法的研究 .pdf
需积分: 9 95 浏览量
更新于2023-05-25
评论
收藏 582KB PDF 举报
离子注入层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方法的研究,张辰明,,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栅极尺寸不断缩小。随之而来的离子注入层尺寸也逐渐减小,光学临近效应愈发明显,需要在掩模板上提
资源详情
资源评论
资源推荐

http://www.paper.edu.cn
- 1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离子注入层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方法的研究
张辰明
*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上海 201203) 5
作者简介:张辰明(1984-),男 ,工 程 师 ,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电路可制造性技术. E-mail: 408328373@qq.com
摘要: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栅极尺寸不断缩小。随之而来的离子注入层尺寸也逐
渐减小,光学临近效应愈发明显,需要在掩模板上提前修正。本文介绍了离子注入层由于非
平坦化的复杂衬底,对光学临近效应修正造成的挑战。同时提出了一种混合式的离子注入层
光学临近效应修正办法,通过一设计系列设计多个层次的测试图形,并观察其测量值来建立10
补偿表。
关键词: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掩膜版;离子注入层;复杂衬底
中图分类号:TN4
Study of Ion Implant Layer OPC 15
ZHANG Chenming
(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Shanghai Huali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hanghai 2012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miconductor manufactory, the critical dimension of gates
continuously shrinks. Meanwhile, the critical dimension of ion implant layer decreases so that the
20
optical proximity effect becomes obviously. So OPC is needed for ion implant layer mask.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 the OPC challenge for ion implant layer caused by its un-flatten, complicated
substrate. The author also present a method of OPC by design a serieds of test pattern including
multi-layers, and then mesure the wafer CD and set up a compensation rule table.
Keywords: 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mask; ion implant layer; complicated substrate
25
1. 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技术简介
随着集成电路尺寸的不断缩小,光学临近效应修正(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OPC)
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分辨率增强技术(Resolution Enhancement Technology,RET)。而30
光学临近效应计算的准确性和运算效率一直是一对互为矛盾的因素。一方面,集成电路的尺
寸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得以制造出运算效率更高,更为强大的处理器(CPU);另
一方面,随着工艺尺寸的不断缩小,光学临近效应的运算量呈指数级的增长。目前的光学临
近效应修正只能支持到二维平面的计算,即假设衬底是平坦化的衬底。而大部分光刻工艺层
次,都是基于平坦化衬底进行的,符合这一假定。而离子注入层光刻由于衬底是由硅、氧化35
硅、多晶硅组成的复杂衬底,导致光学临近效应修正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在进入
65/55nm 工艺之后显现得尤其明显,会产生特定的光刻工艺缺陷乃至影响产品良率(Yield)。
在理想的情况下,最终硅片上的成像图形应当同掩模版上的原始设计完全一样,但是当
设计图形的关键尺寸小于曝光光源的波长时,在硅片上的图形就会产生失真
[1]
。简单的说,
图形在硅片上的曝光结果会随着周围图形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光学临近效应,而随40
着工艺尺寸越来越接近曝光波长的一半,这种效应就越来越严重。图 1 显示了随着工艺尺寸
不断缩小,光学临近效应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图形失真现象最终将造成集成电路电学特性的
偏差,从而影响产品的功能、性能和成品率。

http://www.paper.edu.cn
- 2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图 1 工艺尺寸的缩小对图像的影响 45
Fig. 1 The Impact of CD shrinkage on image
由集成电路的设计规则特征可知,不同层次的最小设计规则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栅
极(POLY)的设计尺寸最小,其次是有源区(Active)、接触孔(Contact)、金属层(Metal)和金属
间互联孔(Via),而离子注入层等其他层次设计尺寸要远远大于栅极的设计尺寸。这就决定50
了在光刻临近效应修正投入使用的早期,只有少量的层次处在亚波长光刻条件下并且需要进
行光学临近效应修正。诸如 0.18um 的标准集成电路工艺中,最小栅极尺寸为 0.18um,而离
子注入层最小尺寸为 0.44um,远远大于亚波长光刻条件的标准。
由上述可知,早期的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所服务的层次主要是有源区、栅极、接触孔、金
属层和金属互联层,这些层次的特点为都是刻蚀层次,即在实际工艺中先形成一层平坦化的55
薄膜,然后进行光刻工艺以定义图形,最后通过刻蚀工艺将图形转移至薄膜层。即最早的光
学临近效应修正都是基于平坦化衬底进行研究的,这就导致了其整体架构就是这样一个基于
二维平面图形,以平坦化衬底为先决条件的系统。
这种基于平坦化衬底的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流程如下:首先,根据光刻工艺的实际情况形
成一层或者数层平坦化的薄膜,利用一块预先设计好一系列测试图形的掩膜板进行光刻工60
艺,得到一片曝光显影后的硅片;其次,选定一系列样本点,在硅片上进行电子显微镜的测
量,得到一系列测量值;再次,就这些测量值建立一张宽度和间距约束的查找表或者建立一
个光学仿真模型;最后,通过查表或者模型仿真运算的方式对版图数据进行修正。
2. 离子注入层光刻技术及其光学临近效应修正
早期的离子注入层光刻工艺已经注意到来自于衬底的反射对工艺的影响,所以部分离子65
注入层使用了顶部抗反射涂层(TARC, Top Anti-Reflect Coating)。顶部抗反射层是一层类似
于光刻胶的有机物质,通过与光刻胶喷涂相同的方式,覆盖在光刻胶顶部。其原理是通过两
束光线之间的相位差来消除反射。在光刻胶顶部喷涂顶部抗反射层,可以减小光刻胶上表面
的反射,有效抑制成像摇摆效应
[2]
。
相对于顶部抗反射层,底部抗反射层(BARC, Bottom Anti-Reflect Coating)有着更好的抗70

http://www.paper.edu.cn
- 3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反射效果。BARC 有很高的吸光系数,通过减小光阻底部的反射系数,来达到减少入射光反
射的目的。但是由于其不能在曝光后的显影过程中去除,而离子注入层工艺在光刻工艺后直
接进行离子注入,无法通过刻蚀步骤将底部抗反射层去除
[3]
。所以底部抗反射层大部分使用
在刻蚀层次。
随着技术节点的不断变小,原来被认为是非关键层次的离子注入层尺寸也不断变小。如75
图 2 所示,从 90nm 工艺开始,离子注入层的最小线宽达到 0.2um,开始符合亚波长光刻的
标准,规则式光学临近效应修正开始被逐渐引入。到 55nm 工艺时,离子注入层的最小线宽
达到 0.162um,模型式光学临近效应修正开始被引入
[4]
。
图 2 注入层尺寸的变化趋势 80
Fig. 2 The minimum design rule of implant layer
由于传统的光学临近效应修正是基于平坦化的衬底的,而离子注入层光刻时,硅片表面
并不是一层平坦化的薄膜。由于离子注入层的非关键性,在建立光学仿真模型时,业界采用
在硅片上形成一层几个纳米厚度的牺牲氧化层,用来近似实际硅片在光刻时的衬底,即认为85
离子注入层光刻的衬底是一层平坦化的硅+氧化硅结构。
在集成电路工艺制造技术中,离子注入层因为其设计规则较大,一般被认为是非关键层
次,其设计和工艺裕度可以容忍复杂衬底造成的图形失真。但是随着芯片尺寸的不断缩小,
这种设计和工艺裕度正在不断变小,而复杂衬底造成的图形失真则不断增加,导致目前在注
入层的光刻结果严重影响到在线缺陷和良率
[5]
。如图 3 所示,在个别极端复杂设计结构下实90
际硅片结果,同原始设计完全不相符合,形成倒胶的光刻工艺缺陷。
剩余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安全验证
文档复制为VIP权益,开通VIP直接复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