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适的资源?快使用搜索试试~ 我知道了~
首页系统规划与管理师教程读书笔记
资源详情
资源评论
资源推荐

一、 信息系统综合知识
信息(information):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1.1、 信息论
信息论中对信息的描述:
➢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 信息是事先不知道的报道
➢ 信息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方式
信息的两个基本层次:本体论层次 和 认识论层次
➢ 本体论信息:事物的运动状态 和 状态 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
➢ 认识论信息:主体对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状态变化方式的具体描述(客观+主体认知)
认识论和本体论是相通的,核心都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两者可互相转化,转化的基本条件就是主体因素。即:认识论信息 = 本体论信息 + 主体因素
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和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把本体论信息恰当地转化为认识论信息。
信息的定量描述
H(X) = log28
事件 X 的信息熵(称为信息量) = 事件 X 出现各种状态的概率
二进制下,底数是 2,共有 8 种状态(0-7 级风) ,则其信息量为 3 比特(bit)
此时是各状态概率相同,如果不同则要加入权重参数
所以,信息可理解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
信息传输模型
信息是有价值的客观存在,但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信息传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信息传输主要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
为提高可靠性:在编码时增加冗余编码(类似:重要的话说三遍),信息受干扰时可被恢复。但降低了有效性。
信息的质量属性:
信息反映事物/事件的确定状态,满足人们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所以信息具有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信息的质量。
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安全性(信息生命周期内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
安可可精经及完
1.2、 信息化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
n: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使用信息技术 和 业务模式改变 两个层次)
adj:信息技术 -> 新形态
信息化从小到大分为 5 个层次:产品信息化 – 企业信息化 – 产业信息化 – 国民经济信息化 – 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化主体:全体社会成员 (政府、企业、团体、个人)
➢ 信息化时域:一个长期的过程
信源 编码 信道 解码 信宿
噪声
产生信息的实体
如:QQ使用者通
过键盘录入的文字
信息的归宿/接收者传送信息的通道
Vk :TCP/IP网络
变换信号的设备 编码逆变换设备
外界干扰
若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传输的信
息会被噪声淹没导致传输失败

➢ 信息化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 信息化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 信息化途径: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 信息化目标: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国提升
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5 年,网民 6.88 亿、网站 423W 个,域名 3101W 个(.CN 域名 1636W,全球国家域名中排第一)
电子产品制造规模全球第一
全球规模宽带网络,固定宽带接入端口数达 4.7 亿
移动通信:1G 空白 2G 跟随 3G 突破 4G 同步 5G 引领
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前 30 强中,中国占 10 席
互联网普及率 50.3% 移动电话 13.06 亿户 百人达 95.5 4G 用户 3.86 亿户
突出问题和短板如下:
➢ 缺乏核心技术:急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生态
➢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潜能没充分释放
➢ 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和城乡差距明显
➢ 当前网络空间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16 年 7 月 27 日 中办/国办 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指导未来 10 年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 2020 年(十三五期间),围绕全面建小康,服务重大战略布局,使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
网信事业先行一步。
第二步:到 2025 年,围绕网络强国,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
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巩固网络强国地位,
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战略纲要中提出:应用是牵引,能力是核心,环境是保障。 三者共同构成信息化发展的有机整体。
两化融合
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含义:
➢ 信息化与工业发展战略的融合:战略要协调一致,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
➢ 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
➢ 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 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
目前,两化融合取得了积极成效,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
➢ 主要是社会对两化融合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及发展方向、重点、路径、方法仍存在很多不同认识和看法
➢ 产业基础薄弱:标准、产权、关键器件、集成服务能力、核心技术存在缺失和受制于人
➢ 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政策配套不足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两化深度融合”
为落实十八大,2013 年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5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 2025》 :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2016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 2025 和互联网+行动

提出“制造业 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
电子政务
政府机构在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
实现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动作模式。
电子政务分为两个方面:政府内部使用 和 政府与社会各界交互使用。
电子政务包括四种模式:
➢ G2G:政府间
➢ G2B:政府与企业
➢ G2C:政府与公众
➢ G2E:政府与公务员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深化电子政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服务民主法治建设
➢ 健全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
➢ 完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 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
➢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 创新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
电子商务
分为原始电子商务(使用信息技术) 和 现代电子商务(影响业务模式)
本质:依靠信息技术,将贸易(交易)中涉及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评价管理、售后管理、客户管理等整
合在网络之上的业务集合。
基本特征:普遍性、便利性、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 普便安整协
电子商务类型:
按依托网络类型划分:EDI 商务(电子数据交换),Internet 商务(互联网),Intranet 商务(企业内部网),Extranet 商务(企业外部网)
按交易内容划分:直接电子商务(交易无形商品和服务) 和 间接电子商务(交易有形商品和服务)
按交易对象划分:
➢ B2B(企业间):阿里巴巴
➢ B2C(企业与消费者):京东 当当 苏宁
➢ C2C(消费者之间):淘宝 易趣
➢ O2O(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消费者服务):适合 餐饮、院线、会所等服务连锁企业
电子商务意义和作用:
➢ 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
我国电子商务现状和特点:
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移动电子商务成为发展亮点
发展指导思想: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作为中
心任务,走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发展的基本原则:
企业主体、政府推动 , 统筹兼顾、虚实结合
着力创新、注重实效 , 规范发展、保障安全
完善电子商务的保障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
安全认证体系 食用体系
在线支付体系 现代物流体系
技术装备体系 服务体系
发展电子商务重点任务:
提高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水平 , 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
促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发展 , 推动网络零售规模化发展
提高政府采购电子商务水平 ,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持续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 , 促进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协调发展
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能力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未来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是劳动工具的技术进步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 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 WTO 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
➢ 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
➢ 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企业竞争由大吃小转为快吃慢

➢ 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
➢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原则:
➢ 效益原则
➢ 一把手原则
➢ 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关结合原则
➢ 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 以人为本的原则
1.3、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组成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
人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涉及管理、运行、编写和维护系统。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立项 – 开发 – 运维 – 消亡
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严谨,理想化
原型法:分为两类
➢ 抛弃型原型(原型在系统开发完后就放弃不再用)
➢ 进化型原型(从目标系统的若干需求出发,逐步完善)
面向对象方法:描述客观世界
敏捷开发:把大项目分为若干个相关联系,但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
➢ 快速迭代
➢ 让测试人员和开发者参与需求讨论
➢ 编写可测试的需求文档,用“用户故事”的方法来编写需求文档
➢ 多沟通,尽量减少文档
➢ 做好产品原型
➢ 及早考虑测试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诺兰于 1973 年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称为 诺兰模型(又称 成长阶段模型)
注: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 6 种增长要素:
1) 计算机软硬件资源
2) 应用方式:批处理 到 联机方式
3) 计划控制:短期、长期、战略的计划
4) MIS 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 到 独立的部门
5) 领导模式:从技术独立 到 和公司上层管理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6) 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用户 到 中/上层管理组用户
注:信息系统建设失败的案例中,有 70%是因为规划不当造成的。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应满足以下要求:
➢ 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能够引领和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 内容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说明、现状分析评估、信息化目标任务、信息化架构、信息化
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 要依据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信息化规划进行考评,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现状分析与诊断、组织/企业战略描述、信息化战略描述
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治理架构、规划实施
1.4、 IT 战略
IT 战略( ITS : IT Strategy):在诊断和评估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制订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争取企业以
最适合的规模、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
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
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其次:起草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
IT 战略规划(ITSP:IT Strategic Planning)包括两部分:IT 战略的制定 和 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的制订。
IT Action Plan
下面分别描述 ITSP 的两部分分别包括什么
IT 战略的组成
➢ 使命(Mission):信息技术存在的理由、目的及在企业中的作用
➢ 远景目标(Vision):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 中长期目标(Medium to Long-term Objectives):远景目标的具体化, 企业未来 2-3 年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
➢ 策略路线/战略要点(Strategy Point):实践中长期目标的途径/路线,围绕信息技术内涵的 4 个方面展开。
即:应用(Application)、数据(Data)、技术(Technology)、组织(Organization)
信息技术行动计划 (IT Action Plan)
是落实 IT 战略而制订的中长期的详细行动计划,包括:
信息化项目进程:未来 2-3 年信息化项目的抽奖进程及项目间的逻辑关系。
项目描述和投资分析:各项目的具体描述 和 ROI (投资回报率分析)
信息化核心能力发展计划:为实现上述信息化进程,企业应具体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计划。
会涉及公司的 IT 资源策略(如:外包策略、自主开发等)
IT 战略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经营战略、业务流程与组织、信息架构。
IT 战略是连接三个因素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通过 IT 战略可实现:
确保公司 IT 投资支持公司业务流程优化,进而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
确保公司投资的各 IT 系统的信息架构可以整体集成
剩余3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安全验证
文档复制为VIP权益,开通VIP直接复制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