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适的资源?快使用搜索试试~ 我知道了~
首页BPM Bible IBM BPM最佳实践
BPM Bible IBM BPM最佳实践
需积分: 13 99 浏览量
更新于2023-05-27
评论
收藏 13.36MB PDF 举报
流程是为达成某一特定的结果所必须之一系列作业活动的串联,而这些作业活动集合了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并应用特定的作业方法,以达成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结果。
资源详情
资源评论
资源推荐

BPM Bible
BPM 宝典
IBM BPM 实战最佳实践
(草稿)
Copyright: IBM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第一章 理论篇
1.2 BPM 发展历史
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即业务流程管理。从字面意思理解,它并
不是一个技术名词,而是一个管理学术语。的确如此。BPM 并不是近期出现的新概念,其
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 1911 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
理》,标志着早期流程管理技术的诞生。泰勒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建立最优的
工作流程,以此提高生产效率。泰勒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动作和时间研究,以科学研究结论代替经验教条。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合适的人从事特定工作。
标准化,包括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工作环境等。
比较标准和执行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控制。
这些研究历史上第一次使得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成为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
究的科学方法。尽管已经过去了 100 年,尽管那时并不叫 BPM,但是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在
现代 BPM 方法论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虽然现代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商业模式变得
与传统已经迵然不同,但从本质上看,效率、成本、利润、质量等流程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直没有变过。
从流程管理的本质上可以看出,BPM 并不是一个 IT 术语,更不是因技术的发展而起源
的,相反,BPM 至始至终都是管理学术语和概念。一方面,尽管在现代加入了更多的流程
改进、效率提升等方法,提出了业务敏捷的概念,但其核心仍然与 100 年前泰勒的理论相
去不远。另一方面,虽然在整个发展历史上,流程管理相关的方法、关注点和技术曾经以各
种各样的面貌出现,但其本质也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先来看看流程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历
程:

阶段
时间
关注点
业务
技术
工具
工业时代
1750-1960
劳动专业化
生产力
降低成本
功能层次化
命令/控制
生产装配线
机械化
标准化
记账
科学管理
PDCA 改进过程
金融建模
信息时代
第一次浪潮
– 流程改进
1970-1980
质量管理
持续流程
生产效率
多元化经营
LOB 组织架构
兼并/收购
计算机自动
化
管理信息系
统
物料需求计
划(MRP)
全 面 质 量 管 理
(TQM)
统计过程控制
过程改进方法论
第二次浪潮
– 流程再造
1990-2000
流程创新
最佳实践
更好/更快/更低
廉
互联网业务
组织扁平化
端到端流程
价值驱动
企业级架构
ERP
CRM
SCM
基于成本的活动
六西格玛
流程重组/再造方法
论
第三次浪潮
– 流程管理
2000 +
敏捷
7*24 全 球 化 业
务
持续改进/转变
网状组织
宣传竞争
市场驱动
流程效率与资
源效率
组织效率与操
作效率
企业应用集
成
SOA
性能管理软
件
BPM 系统
平衡记分卡
个性化服务
业务外包/内包/协
力式外包
BPM 方法论
从上述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流程管理的技术是随着企业关注点和业务的变化而不断
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本身每一阶段的进步也为企业用更好更高效的手段管理流程提供了
可能性,反过来促进了流程管理方法的发展以及业务变革。
从上述的发展历程中还可以看到,现在普遍的把 BPM 理解为一个 IT 术语,更多的理解
为一类 IT 产品,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从本质上来说,BPM 是一门学科和一种方法论,
只是,现代的企业管理已经越来越离不开 IT 技术手段。而 BPM 软件产品是一种构造工具
——一种令人异常兴奋的工具,可提供更快更好更便宜的解决方案。它致力于将 IT 与业务
之间的对话变成一种用于构建解决方案的交互式连续迭代方法。BPM 将 IT 会话转变成业务
语言——解决 IT 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业务与 IT 之间的沟通障碍,帮助企业改进效率、使
流程可视化、使流程敏捷化并帮助企业进行业务变革。

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已经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下图展示了其发展的主要阶段和成果:
在工作流(workflow)出现之前,流程管理并无专门的技术体系和规范,所谓的业务
流更多体现在数据的流转上。工作流的出现使得流程处理技术第一次有了成体系的技术规
范。工作流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工作流技术伴随着 OA 系统走向商用,但是很少、范围很有限。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OA 系统的研究逐渐走向非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群件(Groupware)和工作流管理系统。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相关的技术条件逐渐成熟,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进入了
一个热潮。但 20 世纪 90 年代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术语的
泛滥、过多的概念、体系结构上的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可交互接口等。1993 年 8 月,工
作流技术标准化的工业组织--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fMC)成立。1994 年,工作流管理联盟发布了用于规范和指导工作流管理系统架构的"
工作流参考模型",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标准。
至此,工作流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不论是 OA 还是工作流,其设计目标并不是
管理业务而是通过 IT 手段协调和分配工作任务和资源,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率和
工作规范化。换言之,OA 和工作流关注在执行层面。一方面,其活动的粒度是针对业务人

员执行的具体工作任务,并不追究该工作任务与企业整体业务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其技
术基础针对的是 IT 人员,必须将流程的业务含义转化为 IT 含义,由 IT 人员进行建模和实
施。
这带来了两个明显的局限,其一,工作流系统的建立尽管使得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但对
于衡量企业的整体绩效来说,每个工作流都是一个黑盒子,无法在执行过程中实时监控并得
到企业整体绩效乃至战略的反馈;其二,由于架构和设计局限,业务人员被排除在流程的建
立、管理、监控、调整之外,必须通过 IT 人员来进行。业务到 IT 的转化周期使得业务敏捷
成了一句空话。
工作流的局限性在业务快速变革的要求下显得无能为力,企业需要的是可以直接将业务
变成可执行流程的技术,需要由业务人员直接建立、管理、优化流程。企业希望流程管理系
统建设后可以直接在执行过程中监控企业绩效,更希望企业的战略意图可以直接与具体的执
行层联系起来。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流程管理技术可以提供面向业务人员的业务流程的建
模语言、建模工具、管理工具和监控工具;需要屏蔽掉业务人员弄不懂的 IT 语言与实现;
需要强大的集成能力可以贯通分散于各个业务部门和各个平台上的异构系统以实现企业整
体业务流程管理和绩效监控;还需要业务流程当中的活动可以与企业战略挂钩,使得业务流
程的运行直接反馈战略执行状态。
SOA 的出现是流程管理技术从工作流转向业务流的分水岭。上述的现实的需求在 SOA
的出现和成熟后成为了可能。SOA 是一种粗粒度的服务,它可以直接用业务语言来描述;
SOA 是平台无关的,它可以屏蔽业务人员不懂的 IT 语言;一个 SOA 可以封装多个具体的
实现逻辑乃至多个工作流程,使得多个离散的实现逻辑可以组合起来表示具有特定业务含义
的服务;同时,也可以为一个 SOA 定义各种监控指标在运行期来采集,这使得具体的执行
过程与战略目标挂钩成为可能。
剩余342页未读,继续阅读













kehuavicki
- 粉丝: 0
- 资源: 2
上传资源 快速赚钱
我的内容管理 收起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我的收藏
我的下载
下载帮助

会员权益专享
安全验证
文档复制为VIP权益,开通VIP直接复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