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系统动力学及仿真(第二稿)
§0 引言
车辆系统动力学(VSD-Vehicle System Dynamics)是车辆工程学科中具有理论基础性地
位的研究方向。经典的车辆动力学(Vehicular Dynamics 国内又常冠以“汽车理论” 等名称)
与系统工程、现代控制理论、分析力学、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值计算、人—机工程学等多种
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是本方向的显著特点之一。国际上于 20 世纪 80 年代成立了专门的
车辆系统动力学学会,定期出版刊物和举办学术活动,涌现了大量研究新成果,拓宽了汽车
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基础,可以说 VSD 是车辆动力学的高级发展阶段,即“现
代车辆动力学”或“高等车辆动力学”。研究范围比较宽广是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另一显著特
点,它涉及整车、整车与其所处的周边环境(道路、大气、车内外的人、…等等)所构成的
大系统、车辆的各大子系统、各机械电子总成或部件等。当然,VSD 侧重于从整车性能等
更高更宽广的视角来研究这些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动力学行为。
我国汽车等车辆制造业的综合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目前还有相当一段差距,其中的
一个关键问题是设计水平落后,必须改变我国目前还处在以类比和静态设计为主的现状,尽
快走向动态设计。车辆的设计制造属动力性特性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类系统工程,迫切要求车
辆工程科技人员掌握动态设计的思想,形成对动态条件下的车辆系统动力学问题作精确有效
的仿真、计算、分析和处理能力,这也是学生进行本课程学习的目的所在。
车身是车辆(汽车)体现其物质和精神功能的最基本子系统,也是汽车设计制造过程
中工作量最大、耗资最多的部分,其设计制造水平已成为影响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关键因素
之一,而恰恰又是我国汽车技术领域目前最薄弱的环节,所以我国汽车工业科技发展规划
把车身工程作为形成整车自主开发能力的重点突破口。鉴于此,这里也将涉及车身工程的
有关内容作为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70~80 年代,由当时的学科带头人、留苏副博士罗明廉教授领衔,华南理工大学的本
研究方向曾获得具有一定全国性影响的学术地位,尤其在车辆振动与平顺性研究方面很有特
色。华南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国内较早的汽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并于 1989 年以本
方向为主导几乎冲上了博士点。罗教授辞世后本方向的发展曾一度较缓慢。随着近年来我国
特别是广州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与广东省相关单位开展共建、联合
办学,开展本学科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已拥有较齐全先进的软硬件装备。如德国
的 AV L - 策尔纳交流瞬态底盘测功系统、美国的 MTS 材料试验机、车载路试及数据采集系
统、结构振动试验数采系统、国产的 10×2×2.5m 三坐标测量系统等大型设备,UG/Catia
等大型 CAD 软件、Ansys/Ls-Dyna/Flowtran/Fluent 等大型有限元/碰撞/流体分析 CAE 软件、
Bridge 等虚拟仪器及数采/分析软件系统,及其相应的一批计算机工作站、高档微机等。我
们与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实行产学研密切结合,使本学科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后劲,并
于 2003 年成功冲上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了向更高目标的冲击。
本方向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在车辆系统计算机仿真分析、汽车
空气动力学新理论模型、风洞试验、智能化机助车身造型 ICAS 方法与系统、复合材料分片
蒙皮管架式新型车身结构、CVT 等新型车辆传动系统、ABS 制动系统、新型动力清洁汽车
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不断强化在上述领域所形
成的特色的同时,还与生产企业及其研究开发机构共同开展了不少涉及轿车、大客车设计或
改型设计、多种燃料驱动系统及其节能与排放净化、车身结构及碰撞分析、整车及子系统性
能测试等范畴的工程或开发项目;在车辆 NVH(噪声、振动、平顺性)和操稳性研究、CFD(计
算流体力学)、智能交通系统(ITS)车载装备等领域也积极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大量的工
作和资料积累同时也为 VSD 研究生教学及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