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GHz下介电与导体粗糙度模型识别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10 1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0
收藏 1.28MB PDF 举报
"Dielectric and Conductor Roughness Model for Successful PC Board and Packaging Interconnect Design up to 50 GHz"
本文档是关于在50 GHz频率范围内进行PCB(印制电路板)和封装互连设计时,电介质和导体粗糙度模型识别的重要技术介绍。由Dr. Yuriy Shlepnev在2014年的SANTA CLARA CONVENTION CENTER会议上发表,重点讨论了在高速数据链接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1. 引言
随着通信和其他电子系统中10-50Gbps及以上速率数据链路的普及,PCB和封装互连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设计挑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极宽的频率带宽,从直流(DC)延伸到20-50GHz。
- 制造商无法提供连续频率的电介质模型。
- 制造商未提供导体粗糙度模型。
- 仍然基于旧规则和近似模型进行线路布局。
- 生产过程中的变异和人为调整导致实际产品与设计不符。
2. 分解电磁分析的元素
在高频设计中,理解电介质和导体表面粗糙度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电介质模型需要涵盖整个工作频率范围,而导体粗糙度模型则能描述信号在传输线中遇到的实际损耗和反射。
3. 电介质和导体粗糙度模型识别
- GMS(广义多层结构)参数理论:这是一种用于识别电介质和导体粗糙度的数学方法,通过这种理论,可以构建更精确的模型来模拟实际材料的特性。
- 演示和实践例子: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应用GMS参数理论进行模型识别,以提高预布局和后布局分析的准确性。
4. 预布局和后布局分析
- 宽带模型的应用:在设计阶段使用宽带模型进行预布局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潜在的问题,如信号衰减、串扰和反射。后布局分析则验证设计是否满足性能要求,以便于及时调整。
5. 结论
高速数据链路设计的挑战需要通过更精确的电介质和导体粗糙度模型来解决。GMS参数理论提供了识别这些模型的有效途径,从而改进预布局和后布局分析,确保在从DC到50GHz的宽频范围内,PCB和封装互连设计的性能得到优化。
这篇演讲为工程师提供了深入理解和应对高速互连设计挑战的工具,强调了电介质和导体粗糙度模型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2022-09-14 上传
2019-02-28 上传
2021-02-05 上传
2019-12-29 上传
2021-02-08 上传
2019-12-30 上传
2020-02-29 上传
2019-08-16 上传
2021-02-07 上传
2021-05-11 上传
pcb_layup
- 粉丝: 1
- 资源: 4
最新资源
- WordPress作为新闻管理面板的实现指南
- NPC_Generator:使用Ruby打造的游戏角色生成器
- MATLAB实现变邻域搜索算法源码解析
- 探索C++并行编程:使用INTEL TBB的项目实践
- 玫枫跟打器:网页版五笔打字工具,提升macOS打字效率
- 萨尔塔·阿萨尔·希塔斯:SATINDER项目解析
- 掌握变邻域搜索算法:MATLAB代码实践
- saaraansh: 简化法律文档,打破语言障碍的智能应用
- 探索牛角交友盲盒系统:PHP开源交友平台的新选择
- 探索Nullfactory-SSRSExtensions: 强化SQL Server报告服务
- Lotide:一套JavaScript实用工具库的深度解析
- 利用Aurelia 2脚手架搭建新项目的快速指南
- 变邻域搜索算法Matlab实现教程
- 实战指南:构建高效ES+Redis+MySQL架构解决方案
- GitHub Pages入门模板快速启动指南
- NeonClock遗产版:包名更迭与应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