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残余结构与孔隙分类的探讨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2 收藏 2.2MB PDF 举报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是一个关键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解碳酸盐岩储层特性以及进行地质成岩过程分析中。白云岩是由原始灰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如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蚀和胶结等,形成的一种富含方解石或白云石的岩石。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粒屑结构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然保留着部分原始特征,这就是所谓的残余结构。 对于白云岩的残余结构,研究者将其细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残余粒屑结构,指的是原始粒状颗粒与胶结物之间的关系,可通过颗粒可识别性来判断;残余粒形结构,关注的是颗粒内部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尽管可能受到重构;残余影像结构,反映了原始颗粒在岩石中的留痕。每种残余结构都有其特定的判别标准、鉴定特征和描述方法,例如,残余粒屑结构可以通过观察颗粒的相对位置和胶结物的分布来识别。 在孔隙分类上,白云岩与原始粒屑结构的灰岩有所不同。基于Choquette和Pray(1970)的方法,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主要分为三类:组构选择性孔隙、部分组构选择性孔隙和非组构选择性孔隙。组构选择性孔隙进一步细分为粒内孔(包括铸模孔)、粒间孔和晶间孔,每类又可根据形态差异分成多个亚类。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主要包括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大型孔隙,这些孔隙可以根据形态和尺寸进一步区分,如溶孔、溶沟、溶洞、裂缝和角砾孔隙。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和孔隙分类对于储层工程、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影响着储集空间的性质、渗透率分布以及流体流动路径。通过精确地理解和区分这些结构,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重建岩相古地理,评估储层潜力,并制定有效的开采策略。 张学丰博士后作为研究的第一作者,他专注于储层地质学领域,他的工作不仅提升了对白云岩残余结构的理解,也为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文章还引用了Folk的理论,表明当前的研究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的深化和扩展,旨在提供更为细致和准确的分类标准,推动该领域的科技进步。
2024-11-0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