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匹罗卡品模型下海马区synapsin I表达与突触结构的癫痫关联研究
5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1011KB PDF 举报
本研究聚焦于锂—匹罗卡品引发的大鼠癫痫模型,主要针对海马区synapsin I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由杨国帅、胡珏等人进行。synapsin I是一种在突触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其在神经元突触中的稳定性和功能调控对于理解大脑活动至关重要。
实验目的明确,即动态监测氯化锂和匹罗卡品诱发癫痫过程中synapsin I的表达模式,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映突触功能和形态的可塑性。通过构建癫痫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来定量分析synapsin I的表达水平,并借助电镜观察来深入分析海马区域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元胞体结构、内质网增生、核形态、微管稳定性、胞浆空泡化以及突触结构的细微变化。
结果显示,在癫痫急性期,synapsin I的表达在发作后的3小时内显著减弱,随后在6和12小时达到峰值,但24小时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在齿状回区域,synapsin I的放射层在发作后7天内表现出减弱趋势,15天后恢复正常。这表明synapsin I的表达变化可能与癫痫发作的持续性和恢复过程密切相关。
在突触层面,癫痫发作后3小时,部分神经元的细胞结构出现异常,如核皱缩和微管溶解,同时胞浆中出现空泡化。这些变化导致突触活性带的长度和致密物质厚度增加,但突触数密度显著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功能性突触重组,可能与癫痫发作的维持有关。然而,随着癫痫进入静止期和慢性期,突触功能趋于稳定,这可能是癫痫发作停止的一个原因。长期观察发现,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脱失呈现出分层现象,虽然活性带的长度和致密物质厚度保持不变,但突触数密度和面密度显著上升,这表明形态学突触重建在癫痫的自发性发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synapsin I在癫痫发病过程中的动态表达模式,以及突触结构的重塑如何与癫痫的发作、静止和慢性期关联,为进一步探索癫痫的神经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1-07-26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0-02-29 上传
2020-02-29 上传
2022-04-19 上传
2020-01-06 上传
2021-02-09 上传
2021-02-18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weixin_38649315
- 粉丝: 6
- 资源: 932
最新资源
- Android圆角进度条控件的设计与应用
- mui框架实现带侧边栏的响应式布局
- Android仿知乎横线直线进度条实现教程
- SSM选课系统实现:Spring+SpringMVC+MyBatis源码剖析
- 使用JavaScript开发的流星待办事项应用
- Google Code Jam 2015竞赛回顾与Java编程实践
- Angular 2与NW.js集成:通过Webpack和Gulp构建环境详解
- OneDayTripPlanner:数字化城市旅游活动规划助手
- TinySTM 轻量级原子操作库的详细介绍与安装指南
- 模拟PHP序列化:JavaScript实现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技术
- ***进销存系统全面功能介绍与开发指南
- 掌握Clojure命名空间的正确重新加载技巧
- 免费获取VMD模态分解Matlab源代码与案例数据
- BuglyEasyToUnity最新更新优化:简化Unity开发者接入流程
- Android学生俱乐部项目任务2解析与实践
- 掌握Elixir语言构建高效分布式网络爬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