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分析

需积分: 5 1 下载量 4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607KB PDF 举报
"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 (2012年)" 本文探讨了在2012年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估,特别关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新时期的土地利用不再仅局限于单一的经济效益,而是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为了量化这一关系,研究者建立了一个耦合模型,旨在衡量这两类效益。 在模型构建中,研究者设计了一套包含多个指标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体系。通过熵值赋权法,他们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这是一种在信息不完全或数据不确定性情况下确定权重的有效方法。应用这个模型,他们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上海,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都表现优秀;第二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但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第三类地区生态环境良好,但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第四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生态环境建设更为落后;第五类地区则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 这些分类揭示了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性。针对每一类地区,作者分析了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策略建议。同时,他们指出中国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仍有提升空间,且区域分布特征明显。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被强调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 这篇论文的结论强调了在土地管理政策中,需要兼顾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以实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醒他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对于土地利用的严格管控,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耕地保护制度,也是确保土地效益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土地;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关系;熵值赋权法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1-0103-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7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土地开发与利用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虽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地矛盾。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中国土地政策的重要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