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评价: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与模型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9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1 收藏 660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研究了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作者结合科学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国情与科技政策,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析模型,用于评估应用性和开发性的科研成果。经过专家意见的征询和调整,该模型在实际试评中表现出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实质,并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 文章深入探讨了科研成果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该模型分为三层:目的层、准则层和子层次。目的层的目标是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或分类;准则层包括三个评价准则,即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或效益、技术创新水平、学术创新以及学识水平;子层次包含具体的八项评价指标。 实用价值或效益的评价包括直接经济效益、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的直接经济增益;潜在经济效益是指成果在初步实施后,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推广,未来可能实现的最高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则关注科研成果对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贡献。 技术创新和学术创新反映了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知识更新程度,而学识水平则是评价科研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深度。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对科研成果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论文指出,潜在经济效益的计算通常基于科研成果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创造的最高年经济效益,考虑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同时,强调了重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因为这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即科研成果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通过这种方法,论文提出的层次分析模型为科研成果的评价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工具,既考虑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也兼顾了其长远影响和社会价值。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科研活动的价值,为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