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锤炼与新思维:全球华人网络安全大赛探讨人才培养

需积分: 50 7 下载量 13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4 收藏 50.8MB PPT 举报
【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新理念探讨】 在2017年的首届全球华人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粤港澳台赛中,李舟军教授,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知名专家和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竞评演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成长的两类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首先,他区分了传统的学院派或庙堂派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这类模式的代表人物包括国内权威如方滨兴院士(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王小云教授(密码分析专家)和冯登国研究员(密码学专家),他们在高等学府如清华大学、国防科大等担任教授,致力于基础理论教育和科研,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通常是学科的领导者。他们的路径通常是从本硕博学习开始,毕业后进入高校和研究机构任职,进行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出众多学术成果。 另一方面,李舟军教授也提及了极客派或江湖派的成长模式。这一类代表人物如神奇小子(Geohot)、于旸(tombkeeper)和吴石(wushi),他们通常凭借非凡的技术才华和创新能力,在破解技术、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上取得显著成就。例如,Geohot在年轻时就成功破解了iPhone,而于旸则因其在黑客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被称为妇科圣手。这些极客们往往通过实践和挑战,快速成长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顶尖高手,他们的成长路径更偏向于实战经验和技术突破。 当前,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结合学院派的扎实理论基础和极客派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李舟军教授倡导在实战环境中锤炼网络安全人才,通过竞赛和实践活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既能掌握深厚理论知识,又能在实际安全场景中灵活运用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也为网络安全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向。 在网络安全论坛上,李舟军教授提出了关于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策略和措施,强调了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更多实战训练和项目经验的重要性,以培养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环境的专业人才。这种新思路对于提升网络安全教育质量,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