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术在低渗超低渗砂岩油藏可动流体研究中的应用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1.44MB PDF 举报
"低渗超低渗砂岩油藏可动流体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储层为例 (2012年)"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重点关注低渗超低渗透砂岩油藏中的可动流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的长8储层,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检测可动流体中的应用原理,这是通过测量岩石内部不同大小孔隙中流体的响应来确定流体的可动性。 对于低渗超低渗油藏,其特点是渗透率极低,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流体的移动和流动效率大大降低。研究发现,可动流体的分布并不均匀,具有显著的非均质性,与渗透率的相关性比与孔隙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意味着在这些储层中,流体的移动更受控于渗透性的高低,而不是孔隙的总量。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孔隙结构,特别是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喉道尺寸以及孔喉连通性对可动流体分布的决定性影响。次生孔隙是由于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孔隙,它们可以增加储层的储油空间,而喉道大小直接影响流体通过储层的能力。孔喉连通性则决定了流体能否顺畅地在孔隙间流动。 在华庆地区的长8储层中,由于受到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储层具有较差的物性、复杂的微观孔喉结构和低流体动用程度。这些特性使得油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面临产建矛盾、油水分布复杂和非线性渗流等问题。论文通过详细研究储层的基本特征,如岩石类型、颗粒特性、胶结类型和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为理解和改善低渗超低渗油藏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这篇论文的重点在于探讨了低渗超低渗砂岩油藏中可动流体的影响因素,特别强调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以及孔隙结构、喉道特性和连通性在流体流动中的关键作用。这对于优化开发策略,提高油气藏的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