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编译原理课程介绍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7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1 收藏 281KB PPT 举报
"这是一份关于编译原理的课件,由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姜卯生制作,基于张素琴等编著的《编译原理(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如何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为机器可执行的低级代码。该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编译程序的设计和构造基础,这些原理同样适用于解释器和汇编程序的构建。学习编译原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作,还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如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中找到应用。此外,掌握编译原理对于深入理解和开发新的程序设计语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的先修条件包括数据结构、汇编语言和C语言等基础知识。推荐的教材是秦振松编著的《编译原理及编译程序构造》(东南大学出版社),以及多本其他编译原理的相关参考书籍,如蒋立源和康慕宁主编的《编译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张幸儿主编的《计算机编译原理》(科学出版社)以及吕英芝和张素琴编著的《编译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内容详细划分了多个章节,涵盖了从引论到目标代码生成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 引论,介绍编译程序的基本概念。 2. 编译基础知识,阐述编译过程的基础理论。 3. 词法分析,讲解如何识别和处理源代码中的单词元素。 4. 自上而下语法分析,介绍如何解析源代码的结构。 5. 优先分析法,讨论如何处理语法冲突。 6. LR分析法及分析程序自动构造,深入理解自动构造编译器的技术。 7. 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生成,将高级语言转换为中间代码。 8. 运行时数据区的管理,探讨程序执行期间内存的分配和管理。 9. 中间代码优化,提高代码效率。 10. 目标代码生成,最后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代码。 课程评估方式综合了期末考试、课外作业、实验报告以及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并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相互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编译器设计的核心技术,也能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在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