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射频卡的工作原理与类型解析
需积分: 21 1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259KB PPT 举报
"卡片的工作原理和IC卡的分类详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卡片的工作原理以及IC卡的分类,包括接触式IC卡、非接触式IC卡和双界面卡。
首先,我们来看卡片的工作原理。卡片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天线和ASIC。天线通常是一个简单的线圈设计,适合封装在ISO标准的卡片中。ASIC(应用特制集成电路)则包含高速RF接口(106KB波特率),控制单元以及8K位的EEPROM。在工作过程中,读写器会发送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卡片内部的LC串联谐振电路与之共振,产生电荷。电荷通过电子泵传输并存储,当电荷量达到2V时,就足以供电给其他电路,使得卡片能够发射或接收数据,实现与读写器的通讯。
接下来,我们详细讨论IC卡的分类:
1. 接触式IC卡:遵循ISO7816标准,通过卡片和读写设备的物理接触进行数据交换。这类卡包括:
- 非加密数据卡,如AT24C16、AT24C64等。
- 逻辑加密存储卡,如SLE4442、SLE4428和AT88SC1608等。
- 接触式CPU卡,也称为智能卡,具备CPU、存储单元及COS,功能强大,如44C20、44C42等。
2. 非接触式IC卡: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通信。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
- 只读卡,如ID卡,不具备写入功能,例如HID、INDARA、TI和EM等品牌的产品。
- 逻辑加密卡,通常指M1卡,如S50、S70和FM11RF08,它们在存储卡基础上增加了射频功能。
- 非接触式CPU卡,即智能卡,结合了CPU卡和射频功能,如FM1208。
3. 双界面卡:这是一种集成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口的卡片,采用单芯片技术,可以同时通过接触式触点和非接触式射频方式进行操作,符合ISO规定的不同标准。
双界面卡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用户可以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交互方式。这种卡片在金融、交通、身份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结来说,卡片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电磁感应和LC谐振电路,而IC卡的多样化设计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从简单的数据存储到复杂的计算和安全性保障,IC卡技术不断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009-11-29 上传
2018-01-24 上传
2021-09-21 上传
2021-09-21 上传
2021-09-20 上传
2021-08-24 上传
2009-02-26 上传
2021-09-15 上传
2021-10-20 上传
ServeRobotics
- 粉丝: 36
- 资源: 2万+
最新资源
- Aspose资源包:转PDF无水印学习工具
- Go语言控制台输入输出操作教程
- 红外遥控报警器原理及应用详解下载
- 控制卷筒纸侧面位置的先进装置技术解析
- 易语言加解密例程源码详解与实践
- SpringMVC客户管理系统:Hibernate与Bootstrap集成实践
- 深入理解JavaScript Set与WeakSet的使用
- 深入解析接收存储及发送装置的广播技术方法
- zyString模块1.0源码公开-易语言编程利器
- Android记分板UI设计:SimpleScoreboard的简洁与高效
- 量子网格列设置存储组件:开源解决方案
- 全面技术源码合集:CcVita Php Check v1.1
- 中军创易语言抢购软件:付款功能解析
- Python手动实现图像滤波教程
- MATLAB源代码实现基于DFT的量子传输分析
- 开源程序Hukoch.exe:简化食谱管理与导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