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射频卡的工作原理与类型解析

需积分: 21 4 下载量 1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259KB PPT 举报
"卡片的工作原理和IC卡的分类详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卡片的工作原理以及IC卡的分类,包括接触式IC卡、非接触式IC卡和双界面卡。 首先,我们来看卡片的工作原理。卡片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天线和ASIC。天线通常是一个简单的线圈设计,适合封装在ISO标准的卡片中。ASIC(应用特制集成电路)则包含高速RF接口(106KB波特率),控制单元以及8K位的EEPROM。在工作过程中,读写器会发送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卡片内部的LC串联谐振电路与之共振,产生电荷。电荷通过电子泵传输并存储,当电荷量达到2V时,就足以供电给其他电路,使得卡片能够发射或接收数据,实现与读写器的通讯。 接下来,我们详细讨论IC卡的分类: 1. 接触式IC卡:遵循ISO7816标准,通过卡片和读写设备的物理接触进行数据交换。这类卡包括: - 非加密数据卡,如AT24C16、AT24C64等。 - 逻辑加密存储卡,如SLE4442、SLE4428和AT88SC1608等。 - 接触式CPU卡,也称为智能卡,具备CPU、存储单元及COS,功能强大,如44C20、44C42等。 2. 非接触式IC卡: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通信。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 - 只读卡,如ID卡,不具备写入功能,例如HID、INDARA、TI和EM等品牌的产品。 - 逻辑加密卡,通常指M1卡,如S50、S70和FM11RF08,它们在存储卡基础上增加了射频功能。 - 非接触式CPU卡,即智能卡,结合了CPU卡和射频功能,如FM1208。 3. 双界面卡:这是一种集成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口的卡片,采用单芯片技术,可以同时通过接触式触点和非接触式射频方式进行操作,符合ISO规定的不同标准。 双界面卡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用户可以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交互方式。这种卡片在金融、交通、身份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结来说,卡片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电磁感应和LC谐振电路,而IC卡的多样化设计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从简单的数据存储到复杂的计算和安全性保障,IC卡技术不断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