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260.1:软件工程质量模型

需积分: 9 2 下载量 7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1 收藏 173KB DOC 举报
"GB/T 16260.1报批稿是关于软件工程质量模型的标准,分为两大部分,即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并涵盖了使用质量。该标准引用了多个规范性文件,定义了软件工程中质量的相关术语,并构建了一个质量模型框架。标准详细列出了六种关键的质量特性,包括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此外,还涉及了使用质量的度量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度量。附录提供了度量的详细信息,如内部和外部属性的度量,以及与使用质量相关的度量。此标准由信息产业部提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旨在确保软件产品的高质量和适用性。" GB/T 16260.1报批稿是针对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它引入了一套系统性的质量模型,旨在促进对软件产品的全面评估。标准首先定义了“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前者关注软件本身的构造和实现,后者关注软件在运行时的表现。同时,标准也强调了“使用质量”,这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衡量软件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 标准中的质量模型框架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质量途径、产品质量与生存周期的关系、需评价的项、质量模型的使用。这一框架指导开发者和评估者如何在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质量进行控制和测量。 六种核心的质量特性构成了内外部质量模型的基础: 1. 功能性:软件是否能正确执行预期的功能。 2. 可靠性:软件的稳定性和故障率。 3. 易用性:用户操作的简便性和理解性。 4. 效率:软件在资源使用上的效率,如内存和CPU使用。 5. 维护性:软件修改和更新的难易程度。 6. 可移植性:软件在不同环境之间迁移的能力。 在使用质量模型中,标准强调了软件如何满足用户的具体需求,包括满意度、效率、安全性、可学习性等。 附录A提供了关于软件度量的详细信息,包括内部和外部属性的度量,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度量来确保质量评价的准确性。附录B和C提供了相关标准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帮助理解和应用GB/T 16260.1。 这一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升我国软件行业的整体水平,保障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这个标准,开发者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和提高软件质量,而用户则可以更加信任和依赖这些软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