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地位下滑:嵌入式硬件架构解析

需积分: 50 3 下载量 7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3.96MB PPT 举报
本章深入探讨了嵌入式硬件基础,主要围绕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关键组成部分展开。首先,介绍了南桥和北桥在Intel 440系列之后嵌入式系统架构中的地位变化,指出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接口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接着,章节详细讲解了嵌入式系统硬件的比喻,将其比作人体的不同部分,强调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对于硬件性能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嵌入式系统硬件的基础包括: 1. **RISC与CISC架构**: - 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的特点是拥有众多指令和寻址方式,旨在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但可能导致指令使用不均衡,CPI(指令周期)较高。 -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设计则注重简洁,只包含关键指令,以简化硬件结构和提高执行效率,适合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技术的发展。 2.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与哈佛体系结构**: -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强调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而哈佛体系结构则将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分开,有利于高效处理。 3. **流水线技术**: - 流水线设计可以并行处理指令,提高处理器的吞吐量,提升整体性能。 4. **总线与高速输入输出接口**: - 总线是连接不同硬件组件的通信路径,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 高速输入输出接口如USB、Ethernet等对于实时性和传输速率有重要影响。 5. **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 - 输入输出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等是系统与外部世界交互的桥梁。 - 存储器类型可能包括闪存、RAM等,对系统性能和存储容量有直接影响。 6. **软硬件功能分配**: - CISC的复杂指令集导致软硬件功能分配问题,RISC则倾向于更简单的硬件设计,以便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功耗。 通过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开发者能够更好地设计和优化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架构,以适应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在当今的嵌入式领域,随着技术发展,选择合适的处理器架构和优化硬件设计策略对于系统性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