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详解:补码运算与存储系统设计

需积分: 9 3 下载量 4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1 收藏 156KB PPT 举报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网络版是科学出版社白中英编著的一本教材,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在课后的习题部分,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1. 变形补码计算溢出判断: - 习题1中的第5小题,通过变形补码相加,如00.11011 + 00.00011,结果00.11110没有溢出,因为最高位(符号位)没有出现进位。而当x = 11.01010 + 11.11111时,虽然出现了进位,但因为最高位相加结果是0,所以没有溢出;相反,x = 00.11011 - (11.00001或11.01101)时,由于借位导致最高位由0变为1,出现了溢出。 2. 存储器设计: - 在第三章的习题中,涉及到了不同寻址方式下的主存储器设计。比如习题3_1讨论了字寻址与字节寻址的区别,字寻址下,总存储容量为4MB,需8片32位的芯片进行位扩展,并使用1位地址作为片选线。对于字节寻址,容量为64MB,需要的模块数量和芯片片数各有不同,且地址译码方式也有所区别。 3. 数据寄存器和地址线设计: - 习题3_6中提到的数据寄存器长度为16位,为了访问32K字节的数据,需要15条地址线,同时考虑到多个模块的选择,总共可能需要17位地址寄存器。如果按照字节寻址,可能需要18位地址寄存器。 4. 交叉存取度: - P125的习题3_8涉及到了数据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其中交叉存取度M是指单个读写操作的时间T与平均等待时间τ的比值,计算公式为M = T/τ。在这个问题中,M的值为10,意味着系统在处理多个请求时的效率较高。 这些习题涵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核心概念,如数值运算、存储器设计、地址映射以及性能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强化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