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集理论中的类别可分离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及其应用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381KB PDF 举报
本文探讨的是粗集理论在处理连续属性值离散化问题上的创新方法,发表于2005年的学术论文中。作者张葛祥、金炜东和胡来招,分别来自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以及电子对抗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离散化策略,旨在增强类别间的可区分性。 传统的粗集理论通常依赖于基于断点划分的离散化方法,这种方法可能在处理连续属性时无法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内在结构和类别间的差异。论文中,研究人员扩展了原有的定义,引入了"类别可分离性"为基础的广义离散化概念。这种新的离散化方法不仅注重将连续区间划分为明确的类别,而且着重于确保这些类别在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性,即类别间的界限能够清晰地反映不同类别的区别。 论文进一步阐述了广义离散化算法的具体步骤,包括如何确定最优的离散点以及如何优化类别划分,以达到最小化误分类的目标。同时,作者对算法的时间复杂性进行了分析,这对于评估算法的实际应用效率至关重要。 实验部分,论文通过辐射源信号的仿真测试验证了广义离散化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离散区间属性决策系统,简化分类器的设计,并显著提高识别率。这一成果对于粗集理论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拓宽了粗集理论在处理连续属性问题上的适用范围,使得决策支持系统和机器学习模型在处理这类数据时更加高效和精确。 这篇论文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离散化策略,提升了连续属性在粗集理论框架下的决策性能,为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提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任务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