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外层过程活动记录的两种方法:访问链与显示表详解

需积分: 41 0 下载量 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2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在讲解编译原理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跟踪外层过程的最新活动记录,这通常涉及到两种常用方法:访问链和活动记录。访问链是一种机制,它将当前活动记录与直接外层的最新活动记录相连,类似于一个指针,用于跟踪程序执行流程。具体来说,访问链包含以下组成部分: 1. **控制链(老SP)**:这是早期版本的活动记录,用于存储上一层过程的返回地址,以便于处理函数调用和返回。 2. **返回地址**:在函数调用时,保存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以便在函数执行完毕后能正确返回到调用的位置。 3. **访问链**:这个术语可能指的是一个更通用的概念,它不仅包含返回地址,还可能包括形参个数、形参单元、临时单元、内情向量(用于存储函数调用的额外信息)以及简单的变量信息。 4. **SP**(Stack Pointer):栈指针,用于管理函数调用时的内存栈,是控制链的一部分。 5. **TOP**:可能是栈顶指针,表示当前栈顶位置,用于跟踪栈的状态。 6. **显示表(Display表)**:在某些上下文中,可能是为了便于调试或显示程序状态而创建的表,用于记录程序执行的信息。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编译器内部的数据结构,帮助编译器理解程序的执行流程,并确保正确地转换成目标代码。通过访问链,编译器能够跟踪和记录外层过程的活动,这对于实现诸如错误处理、优化和代码生成等关键编译器功能至关重要。 在教学大纲中,编译原理课程会详细探讨这些概念,涉及内容包括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及其语法描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以及代码优化等环节。此外,课程还会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问题驱动教学,并通过实验来深化理论知识的应用。对于预备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形式语言与自动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构建自己的编译器系统。